论目的犯
| 摘要 | 第1-8页 |
| 导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目的犯理论的演进 | 第9-16页 |
| 第一节 大陆法系构成要件理论嬗变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9-12页 |
| 一、德国刑法研究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9-11页 |
| 二、日本刑法研究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我国刑法研究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12-16页 |
| 一、大陆地区刑法研究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12-13页 |
| 二、台湾地区刑法研究中的目的犯理论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目的犯的一般理论 | 第16-28页 |
| 第一节 目的犯的概念指向及定义 | 第16-22页 |
|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行为与目的 | 第16-18页 |
| 二、目的犯的概念指向及定义 | 第18-21页 |
| 三、目的犯与倾向犯、表现犯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目的犯的功能 | 第22-24页 |
| 一、基本功能 | 第22-24页 |
| 二、价值功能 | 第24页 |
| 第三节 目的犯的分类 | 第24-28页 |
| 一、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 | 第24-25页 |
| 二、纯正目的犯与不纯正目的犯 | 第25-26页 |
| 三、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目的犯的构造 | 第28-39页 |
| 第一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 | 第28-31页 |
| 一、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关系的理论聚讼 | 第28-30页 |
| 二、本文见解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目的犯之目的与故意的区别 | 第31-36页 |
| 一、目的犯之目的与故意等视或包含的观点 | 第31-32页 |
| 二、目的犯之目的与故意区分的观点 | 第32-34页 |
| 三、本文见解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目的犯之目的与客观行为 | 第36-39页 |
| 一、目的犯之目的与故客观行为的关系界定 | 第36-37页 |
| 二、目的犯之目的实现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目的犯的犯罪形态 | 第39-44页 |
| 第一节 目的犯停止形态 | 第39-41页 |
| 一、目的犯的预备犯 | 第39页 |
| 二、目的犯的中止犯 | 第39-40页 |
| 三、目的犯的未遂犯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目的犯的共犯形态 | 第41-44页 |
| 一、目的犯之目的与身份 | 第41-42页 |
| 二、目的犯与共犯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我国目的犯立法的批评与建议 | 第44-52页 |
| 第一节 目的犯相关罪名 | 第44-49页 |
| 一、我国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的目的犯之目的 | 第44-45页 |
| 二、国外、台湾地区立法例 | 第45-49页 |
| 第二节 批评与建议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