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8页 |
·中国鉴别寄主 | 第10-12页 |
·鉴别寄主 | 第10-11页 |
·致病性分析 | 第11-12页 |
·国际鉴别寄主和欧洲鉴别寄主 | 第12页 |
·北美鉴别寄主 | 第12-13页 |
·印度鉴别寄主 | 第13页 |
·小麦抗条锈病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主效抗病基因 | 第14-15页 |
·常规遗传学方法 | 第15页 |
·细胞遗传学方法(非整倍体法) | 第15-16页 |
·抗病基因推导 | 第16-17页 |
·标记的应用 | 第17-18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中国小麦条锈病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 | 第18-19页 |
·流行生理小种继代在鉴别寄主上反应 | 第19页 |
·中梁22 号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小麦条锈病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 | 第20-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材料 | 第20页 |
·预选辅助鉴别寄主的小麦品种 | 第20页 |
·全国统一鉴别寄主 | 第20页 |
·供试菌种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条锈菌标样的采集 | 第20页 |
·条锈菌标样的繁殖 | 第20-21页 |
·鉴别寄主和被选品种的接种 | 第21页 |
·鉴别寄主的的概念 | 第21页 |
·寄主反应分级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供试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 | 第22页 |
·流行小种在供试品种上的反应 | 第22-26页 |
·2007 年5 月15 日记载结果 | 第22-23页 |
·2007 年6 月5 日记载结果 | 第23页 |
·2007 年10 月3 日记载结果 | 第23-26页 |
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流行生理小种继代在鉴别寄主上反应 | 第2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页 |
·供试菌种 | 第28页 |
·供试品种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地点 | 第28页 |
·菌种的繁殖 | 第28-29页 |
·供试品种的繁殖 | 第29页 |
·供试品种的接菌方法 | 第29页 |
·记载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 号致病力的测定 | 第30-34页 |
·全国统一鉴别寄主对条中32 号反应型的变化 | 第30-31页 |
·其他被测试品种对条中32 号反应型的变化 | 第31-32页 |
·全国统一鉴别寄主对条中32 号病情指数的变化 | 第32-33页 |
·其它被测试品种对条中32 号病情指数的变化 | 第33-34页 |
·条锈菌生理小种水14 致病类型致病力的测定 | 第34-38页 |
·全国统一鉴别寄主对水14 致病类型反应型的变化 | 第34-35页 |
·其它被测试品种对水14 反应型的变化 | 第35页 |
·全国统一鉴别寄主对水14 致病类型病情指数的变化 | 第35-36页 |
·其它被测试品种对水14 致病类型病情指数的变化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中梁22 号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 第3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供试品种 | 第39页 |
·供试菌系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杂交 | 第39页 |
·育苗 | 第39页 |
·接种 | 第39页 |
·培育 | 第39-40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供试亲本材料对供试小麦条锈菌的反应 | 第40页 |
·抗性遗传分析 | 第40-42页 |
·对条中32 号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对水 14 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1页 |
·对水7 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1页 |
·对水4 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