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荆南史稿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言 | 第10-20页 |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10-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16页 |
三、史料之搜集与处理 | 第16-20页 |
第一章 高氏荆南建立之前的荆南镇 | 第20-34页 |
第一节 荆南镇政区沿革 | 第20-26页 |
一、中唐之前荆州政区沿革 | 第20-21页 |
二、中唐时期荆南镇的设置 | 第21-24页 |
三、晚唐荆南镇的动荡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唐末的荆南镇 | 第26-34页 |
一、唐末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动 | 第26-30页 |
二、雷氏父子分割澧、朗二州 | 第30-31页 |
三、西川王建夺取夔、忠、万、归、峡五州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高氏荆南的建立及其传承 | 第34-59页 |
第一节 高季兴入主荆南及高氏荆南政权的创立 | 第34-46页 |
一、高季兴早年履历 | 第34-37页 |
二、高季兴据有荆南及高氏荆南政权的创立 | 第37-42页 |
三、高季兴的为治之术 | 第42-46页 |
第二节 高从诲时期的高氏荆南 | 第46-52页 |
一、高从诲生平与为人 | 第46-48页 |
二、高从诲的治理之道 | 第48-50页 |
三、高从诲与"高赖子"之名 | 第50-52页 |
第三节 高氏后三主时期 | 第52-59页 |
一、高氏后三主时期中原形势的变化 | 第52-55页 |
二、高保融、高保勗与高继冲生平 | 第55-57页 |
三、高氏后三主的守成与无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高氏荆南的灭亡 | 第59-77页 |
第一节 宋初"假道荆南"之策 | 第59-64页 |
一、宋太祖与高氏荆南 | 第59-61页 |
二、宋廷"假道荆南"的方案 | 第61-63页 |
三、宋军突袭江陵 | 第63-64页 |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纳土 | 第64-68页 |
一、高继冲归降于宋 | 第64-66页 |
二、宋廷之安抚 | 第66-67页 |
三、赵宋王朝对高氏后人的恩遇 | 第67-68页 |
第三节 高氏荆南存续的历史条件分析 | 第68-77页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第69-71页 |
二、内部根源研究 | 第71-74页 |
三、灭亡原因 | 第74-77页 |
第四章 高氏荆南的疆域 | 第77-108页 |
第一节 归州、峡州的归属 | 第77-8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7-78页 |
二、后梁时期归、峡二州的归属 | 第78-80页 |
三、后唐时期归、峡二州的归属 | 第80-85页 |
四、归、峡二州的战略地理意义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夔州、忠州、万州、复州、郢州的相关问题 | 第86-97页 |
一、夔、忠、万三州的得而复失 | 第86-89页 |
二、复州的得失与监利县的掌控 | 第89-96页 |
三、郢州的求割未果 | 第96-97页 |
第三节 疆域沿革大势及行政地理 | 第97-108页 |
一、疆域的伸缩与确立 | 第97-100页 |
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 第100-104页 |
三、荆门军的设置及演变 | 第104-108页 |
第五章 高氏荆南的政治与军事体制 | 第108-143页 |
第一节 藩镇体制与王国体制的并行 | 第108-127页 |
一、藩镇体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 第108-120页 |
二、王国体制的显现 | 第120-123页 |
三、二元政治体制的优劣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军事体制 | 第127-136页 |
一、藩镇兵制的渊源及藩镇兵体系 | 第127-129页 |
二、高氏荆南兵制 | 第129-131页 |
三、军队构成及军事实力 | 第131-136页 |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武将群体 | 第136-143页 |
一、武将群体与高氏荆南的内外战争 | 第136-137页 |
二、武将群体与高氏荆南国运 | 第137-138页 |
三、武将群体的个案考察 | 第138-143页 |
第六章 高氏荆南的外交 | 第143-180页 |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外交主张 | 第143-154页 |
一、吴、南唐的外交战略 | 第143-146页 |
二、前蜀、后蜀的外交原则 | 第146-148页 |
三、楚、吴越的外交政策 | 第148-152页 |
四、闽、南汉的外交线路 | 第152-154页 |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事大政策 | 第154-168页 |
一、事大政策的奉行与确立 | 第154-159页 |
二、臣属关系的内容与实质 | 第159-161页 |
三、事大政策的后果与作用 | 第161-168页 |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睦邻策略 | 第168-172页 |
一、睦邻策略的内容 | 第168-170页 |
二、睦邻策略的特点 | 第170-171页 |
三、睦邻策略的作用 | 第171-172页 |
第四节 高氏荆南与邻国的军事纷争 | 第172-180页 |
一、与邻国军事纷争的经过与结果 | 第172-176页 |
二、与邻国军事纷争的原因分析 | 第176-177页 |
三、与邻国军事纷争的意义 | 第177-180页 |
第七章 高氏荆南的经济 | 第180-215页 |
第一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180-192页 |
一、唐代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0-184页 |
二、物产资源与产业资源 | 第184-188页 |
三、交通条件 | 第188-192页 |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经济举措 | 第192-202页 |
一、经济制度 | 第192-196页 |
二、发展经济的举措 | 第196-200页 |
三、"民苦于暴敛"之说的辨析 | 第200-202页 |
第三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实绩 | 第202-215页 |
一、草市镇的增加 | 第202-205页 |
二、商业的繁荣 | 第205-206页 |
三、人口的增长 | 第206-215页 |
第八章 高氏荆南的文人群体 | 第215-247页 |
第一节 文人群体与高氏荆南国势 | 第215-221页 |
一、文人群体的来源及构成 | 第215-216页 |
二、文人群体的得势 | 第216-220页 |
三、文人群体与高氏荆南国运 | 第220-221页 |
第二节 梁震 | 第221-229页 |
一、梁震早年履历 | 第221-223页 |
二、梁震入荆南及其不仕 | 第223-225页 |
三、梁震辅佐高季兴 | 第225-227页 |
四、梁震的退隐 | 第227-229页 |
第三节 孙光宪 | 第229-240页 |
一、孙光宪早年履历 | 第230-232页 |
二、孙光宪入幕荆南及其所任官职 | 第232-235页 |
三、孙光宪与高氏五主 | 第235-240页 |
第四节 李载仁等文人 | 第240-247页 |
一、李载仁与司空薰 | 第240-242页 |
二、王贞范与王惠范 | 第242-243页 |
三、严光楚、高若拙与康张 | 第243-244页 |
四、僧齐己 | 第244-247页 |
结语 | 第247-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57页 |
一、古籍书目 | 第248-251页 |
二、今人著作目录 | 第251-253页 |
三、今人论文目录 | 第253-257页 |
附录一:荆南高氏世系表 | 第257-258页 |
附录二:高氏荆南大事年表 | 第258-2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267-268页 |
后记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