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6-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二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7-8页 |
三 相关政策解释 | 第8-13页 |
1 奖励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8页 |
2 奖励扶助制度的目标人群 | 第8-10页 |
3 奖励扶助制度的确认程序 | 第10-11页 |
4 奖励扶助制度的资金来源和财政负担比例 | 第11页 |
5 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和管理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行的背景和由来 | 第13-24页 |
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 | 第13页 |
二 老年型社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 第13-15页 |
1 加重抚养负担 | 第14页 |
2 影响经济发展 | 第14页 |
3 增加财政负担 | 第14-15页 |
4 削弱家庭养老功能 | 第15页 |
三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状况 | 第15-18页 |
1 养老方式 | 第15-16页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四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出台 | 第18-24页 |
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及其作用的基础 | 第18-19页 |
2 我国目前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及社会保障机制 | 第19-21页 |
3 制度制定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奖励扶助制度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实施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24-37页 |
一 调查点的确定、调查方法的运用及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4页 |
1 调查点的确定 | 第24页 |
2 调查方法的运用 | 第24页 |
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4页 |
二 调查点情况比较 | 第24-26页 |
1 调查点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 收入来源比较 | 第25-26页 |
3 抚养负担比较 | 第26页 |
三 奖励扶助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实施效果比较 | 第26-32页 |
1 村民知晓率比较 | 第27页 |
2 生育意愿比较 | 第27-30页 |
3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比较 | 第30-31页 |
4 奖励资金财政负担比较 | 第31-32页 |
四 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1 奖励扶助制度的吸引点不同 | 第32-33页 |
2 处于不同的工作层面 | 第33-34页 |
3 基层计生专干素质和待遇 | 第34-35页 |
4 抚养子女的成本与收益 | 第35页 |
5 养老方式的选择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关于进一步完善奖励扶助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37-41页 |
一 工作方式的改变 | 第37-39页 |
1 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对奖励扶助制度进行合理定位 | 第37-38页 |
2 将财政负担比重与计生工作挂钩 | 第38页 |
3 根据计划生育的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工作重心 | 第38页 |
4 对经济落后地区在计划生育工作者业务培训和资金投入方面进行扶持 | 第38页 |
5 制定适合当地群众的宣传策略 | 第38-39页 |
二 制度的完善 | 第39-41页 |
1 制定专门针对独女户和双女户的奖励 | 第39-40页 |
2 实行分类管理,分层次奖励 | 第40页 |
3 对反应大,难操作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