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3-2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6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 | 第13-14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型 | 第14-15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 第16-19页 |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产生 | 第16页 |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型 | 第16-18页 |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第19-22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产生 | 第19-20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型 | 第20-21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企业成长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3-39页 |
·企业成长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3-25页 |
·企业成长性指标评价体系结构的确定 | 第25页 |
·企业成长性指标的初步选取及指标解释 | 第25-29页 |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 第25-27页 |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 | 第27页 |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 第27-28页 |
·反映企业风险水平的指标 | 第28页 |
·反映企业股东获利能力的指标 | 第28-29页 |
·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 | 第29页 |
·反映企业规模经济的指标 | 第29页 |
·企业成长性指标的二次筛选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8页 |
·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30-31页 |
·指标的预处理 | 第31-33页 |
·变量聚类分析 | 第33-37页 |
·建立新的企业成长性指标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制定指标评价标准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5页 |
·指标赋权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主观赋权法 | 第39页 |
·客观赋权法 | 第39页 |
·两类赋权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40-41页 |
·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企业成长性模糊评价 | 第45-63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5-4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6页 |
·灰色理论分析法 | 第4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6-47页 |
·企业成长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7页 |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47-49页 |
·因素集的建立 | 第47-48页 |
·评语集的建立 | 第48页 |
·权重集的确定 | 第48页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综合评价 | 第49页 |
·模糊评价的案例及效果分析 | 第49-62页 |
·单个企业模糊综合评价及效果评价 | 第49-51页 |
·多个企业模糊综合评价及效果评价 | 第5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