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内生细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 1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30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2页 |
|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内容 | 第12-21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 第12-20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植物病理学研究 | 第20-2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常规的培养方法 | 第21页 |
| ·非培养方法 | 第21-23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 | 第23-27页 |
| ·防病作用 | 第23-24页 |
| ·促生作用 | 第24-25页 |
| ·在非豆科植物中内生固氮作用 | 第25页 |
| ·外源基因载体 | 第25-26页 |
| ·内生细菌的有害作用 | 第26-27页 |
| ·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 第27-30页 |
| ·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点 | 第27-28页 |
| ·应用前景 | 第28-30页 |
| 2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 ·农业防治 | 第31页 |
| ·化学防治 | 第31-32页 |
| ·抗病育种 | 第32-33页 |
| ·生物防治 | 第33-35页 |
| ·诱导抗性 | 第33-34页 |
| ·拮抗作用 | 第34页 |
| ·促生作用 | 第34页 |
| ·生态位竞争 | 第34页 |
|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 第34-35页 |
| ·其他 | 第35页 |
| 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37-4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37-38页 |
| ·样本采集 | 第37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37-38页 |
| ·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38-40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水稻种植 | 第38页 |
| ·温室初筛试验 | 第38-39页 |
| ·温室复筛试验 | 第39页 |
| ·室外盆栽复筛试验 | 第39页 |
| ·病情分级标准 | 第39-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40-41页 |
| ·温室初筛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 ·温室复筛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 ·室外复筛试验结果 | 第44-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四个有效细菌菌株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48-7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7页 |
| ·试验菌株 | 第48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48-51页 |
| ·PCR扩增的相关试剂 | 第50页 |
| ·基因组DNA提取相关试剂及配制 | 第50-51页 |
| ·方法 | 第51-57页 |
| ·待测菌株的培养方法 | 第51页 |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51-52页 |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52-55页 |
|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55-56页 |
| ·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56-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8页 |
| ·形态特征 | 第57-59页 |
|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 | 第59-60页 |
| ·不同内生细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60-64页 |
| ·生长曲线 | 第60-62页 |
| ·温度对菌株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第62页 |
| ·内生细菌的耐盐性和需盐性 | 第62-63页 |
| ·氮源利用 | 第63页 |
| ·碳源利用 | 第63-64页 |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64-68页 |
|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64页 |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 ·BLAST同源性搜索比较 | 第65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5-68页 |
| 3 讨论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四株内生细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初探 | 第71-8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5页 |
| ·材料 | 第71-72页 |
| ·培养基 | 第71页 |
| ·菌株 | 第71-72页 |
| ·方法 | 第72-75页 |
| ·菌株培养 | 第72页 |
| ·水稻种植 | 第72页 |
| ·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测定 | 第72页 |
|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72-73页 |
| ·内生细菌对水稻的致病性测定 | 第73页 |
| ·对水稻种子萌发试验 | 第73页 |
| ·防病稳定性测定 | 第73页 |
| ·内生细菌不同处理的防病效果测定 | 第73-75页 |
|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 ·内生细菌菌株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第75-76页 |
| ·对水稻叶片的致病性 | 第76页 |
| ·对水稻促生试验 | 第76页 |
| ·防病稳定性测定 | 第76-79页 |
| ·内生细菌不同处理的防病效果 | 第79-83页 |
| ·细菌菌体的防病效果 | 第79页 |
| ·细菌含菌液的防病效果 | 第79-81页 |
| ·细菌去菌液的防病效果 | 第81-82页 |
| ·内生细菌菌株混合接种的防病效果 | 第82页 |
| ·有效菌株浸种处理试验 | 第82-83页 |
| 3 讨论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