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4页 |
绪论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李涵秋小说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小说的研究价值 | 第16-20页 |
第三节 李涵秋社会言情小说的贡献 | 第20-23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李涵秋与晚清民初的时代 | 第25-45页 |
第一节 晚清民初的扬州概况和文化思潮 | 第25-30页 |
一、晚清民初扬州概况和政治文化背景 | 第25-27页 |
二、晚清民初的文化思潮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李涵秋的生平分期 | 第30-33页 |
一、少年扬州——坎坷的童年,苦难的家庭 | 第30-31页 |
二、青年游历——因生计游历,为生活奔波 | 第31-32页 |
三、中年扬州——做家庭砥柱,写庾信文章 | 第32-33页 |
四、晚年扬州——雅契联来黄歇浦,文星殒去广陵潮 | 第33页 |
第三节 李涵秋轶事、交游及文化学养 | 第33-39页 |
一、涵秋轶事 | 第33-35页 |
二、涵秋交游 | 第35-38页 |
三、涵秋文化学养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才子气度、名士性格 | 第39-45页 |
第二章 李涵秋的创作道路及主要作品 | 第45-65页 |
第一节 李涵秋创作道路及创作分期 | 第45-53页 |
一、1906——1909 年初创期 | 第46-47页 |
二、1909——1919 年成熟期 | 第47-48页 |
三、1919——1923 年转型期 | 第48-53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小说的三大代表作 | 第53-65页 |
一、社会言情首创之作——《广陵潮》 | 第53-60页 |
二、侠义与言情结合的新形式——《侠凤奇缘》 | 第60-62页 |
三、以战地逸闻成民国信史——《战地莺花录》 | 第62-65页 |
第三章 李涵秋对近代言情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65-95页 |
第一节 近代言情小说概述 | 第65-72页 |
一、《红楼梦》续书中“情”之模式 | 第66-67页 |
二、近代狭邪小说中“情”的演变 | 第67-72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对近代言情小说中“情”的突破 | 第72-77页 |
一、对《红楼梦》续书中“情”的突破 | 第72-74页 |
二、对狭邪小说中“情”的突破 | 第74-77页 |
第三节 李涵秋对近代言情小说中描写“社会”的突破 | 第77-82页 |
一、对《红楼梦》续书中描写“社会”的突破 | 第77-79页 |
二、对狭邪小说中描写“社会”的突破 | 第79-82页 |
第四节 涵秋时代写情小说中“理”对“情”的压制与替代 | 第82-86页 |
一、晚清写“情”小说中“理”对“情”的压制 | 第82-84页 |
二、晚清民初写“情”小说中“理”对“情”的替代 | 第84-86页 |
第五节 李涵秋对晚清民初言情小说的发展 | 第86-95页 |
一、内心指向的发展:“情”与“理”之论争 | 第86-89页 |
二、外部指向的发展:“家庭”与“社会”描写范围之对比 | 第89-90页 |
三、价值观念的发展:“传统”与“反传统”之交替 | 第90-91页 |
四、小说题材的发展:“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之对照 | 第91-92页 |
五、小说结构的变化:“情”与“社会”之结合 | 第92-95页 |
第四章 李涵秋对近代社会小说的因袭与超越 | 第95-121页 |
第一节 李涵秋时代的社会小说分野 | 第95-102页 |
一、涵秋时代的谴责小说 | 第96-99页 |
二、涵秋时代的政治小说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对近代社会小说的因袭 | 第102-106页 |
一、主要情节的因袭 | 第102-103页 |
二、主要人物的因袭 | 第103-104页 |
三、主要主题的因袭 | 第104-105页 |
四、主要结构的因袭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李涵秋对近代社会小说的超越 | 第106-121页 |
一、主题内容的超越 | 第106-116页 |
二、艺术结构的超越 | 第116-121页 |
第五章 李涵秋对晚清民初文坛的独特贡献——社会言情小说 | 第121-156页 |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观念对李涵秋的影响 | 第121-131页 |
一、清末民初觉民救国的小说观念 | 第122-125页 |
二、清末民初娱乐消遣的小说观念 | 第125-127页 |
三、李涵秋融合二者的小说观念 | 第127-128页 |
四、李涵秋小说的独特模式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小说的镜中人影 | 第131-140页 |
一、同情怜悯的人物形象 | 第131-133页 |
二、讽刺鞭挞的人物形象 | 第133-137页 |
三、讴歌赞美的人物形象 | 第137-139页 |
四、自况色彩的人物形象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李涵秋社会言情小说的特点 | 第140-156页 |
一、社会为经言情为纬 | 第140-144页 |
二、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 | 第144-149页 |
三、主人公的平民化 | 第149-150页 |
四、主题的市井生活色彩 | 第150-151页 |
五、淡化社会冲突强调生活风俗 | 第151-152页 |
六、用游戏的笔墨书写严肃的主题 | 第152-156页 |
第六章 李涵秋小说的文化意蕴 | 第156-176页 |
第一节 涵秋小说的儒家文化意蕴 | 第156-162页 |
一、涵秋小说里的儒家理想人格 | 第157-160页 |
二、涵秋小说里的儒林负面人格 | 第160-161页 |
三、涵秋小说里的儒学叛逆人格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涵秋小说的西方人文主义意蕴 | 第162-168页 |
一、“中体西用”思潮对涵秋小说的启发 | 第162-163页 |
二、对西方人文思潮正面意义的认同与赞美 | 第163-165页 |
三、对西方人文思潮负面意义的怀疑与批判 | 第165-166页 |
四、既爱又恨的价值立场 | 第166-168页 |
第三节 涵秋小说的风俗文化意蕴 | 第168-176页 |
一、晚清风俗时弊与涵秋小说的积极响应 | 第168-171页 |
二、涵秋笔下的扬州风俗及其认同与批判 | 第171-176页 |
第七章 李涵秋小说的时代意义 | 第176-207页 |
第一节 李涵秋小说的启蒙意义 | 第176-182页 |
一、“人”的朦胧觉醒 | 第176-177页 |
二、新民思想 | 第177页 |
三、启蒙思想 | 第177-182页 |
第二节 李涵秋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 第182-196页 |
一、对封建政权的批判 | 第182-185页 |
二、对封建族权的批判 | 第185-189页 |
三、对封建夫权的批判 | 第189-192页 |
四、对新旧婚姻观念与制度的推崇和批判 | 第192-196页 |
第三节 李涵秋小说的教育意义 | 第196-202页 |
一、涵秋小说的经世致用思想 | 第196-198页 |
二、涵秋小说的人伦教育思想 | 第198-201页 |
三、涵秋小说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201-202页 |
第四节 李涵秋小说的平民意识 | 第202-207页 |
一、涵秋小说平民意识的思想基础 | 第202-203页 |
二、涵秋小说平民心态的基本体现 | 第203-205页 |
三、平民意识的独特成就——带有作者自况色彩的主人公心态 | 第205-207页 |
结语 李涵秋小说对现代作家的影响 | 第207-212页 |
附录一:李涵秋作品一览表 | 第212-216页 |
附录二:李涵秋年谱简编 | 第216-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3页 |
致谢 | 第233-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