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多元主体及其参与的可行性 | 第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公共危机理论 | 第17-20页 |
·公共危机的内涵 | 第17-18页 |
·公共危机的特点、类型 | 第18-19页 |
·公共危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第三部门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部门的内涵 | 第20页 |
·第三部门的分类 | 第20-21页 |
·第三部门的特点与功能 | 第21-22页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2-23页 |
·公民社会的内涵 | 第22-23页 |
·公民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3页 |
·机制理论 | 第23-25页 |
·机制的内涵和作用 | 第23-24页 |
·机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 第25-34页 |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情况 | 第25-28页 |
·美国的多元主体参与情况 | 第25-26页 |
·英国的多元主体参与情况 | 第26-27页 |
·澳大利亚的多元主体参与情况 | 第27-28页 |
·新加坡的多元主体参与情况 | 第28页 |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现状 | 第28-31页 |
·多元主体参与气氛薄弱 | 第29-30页 |
·参与主体凸显政府一元 | 第30页 |
·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多元主体参与的职责、利益分配不明确 | 第31页 |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 第32-33页 |
·职责与利益的并存 | 第33页 |
·有效的法制保障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构成与职能 | 第34-43页 |
·政府组织及其职能 | 第34-36页 |
·政府组织的涵义及特点 | 第34页 |
·政府组织的职能 | 第34-36页 |
·领导、指挥、综合协调职能 | 第34-35页 |
·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职能 | 第35-36页 |
·企业组织及其职能 | 第36-38页 |
·企业组织的涵义及特点 | 第36-37页 |
·企业组织的职能 | 第37-38页 |
·参与、配合、实施职能 | 第37-38页 |
·提供危机管理资源的职能 | 第38页 |
·第三部门及其职能 | 第38-39页 |
·弥补政府缺陷职能 | 第38-39页 |
·发挥中介桥梁职能 | 第39页 |
·社区组织及其职能 | 第39-41页 |
·社区组织的涵义及特点 | 第39-40页 |
·社区组织的职能 | 第40-41页 |
·社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职能 | 第40页 |
·协调政府与居民的关系职能 | 第40-41页 |
·社区的自助互助职能 | 第41页 |
·媒体组织及其职能 | 第41-43页 |
·媒体组织的涵义及特点 | 第41-42页 |
·媒体组织的职能 | 第42-43页 |
·信息传播沟通职能 | 第42页 |
·舆论引导、监督职能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健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43-52页 |
·组织固化和运行机制 | 第43-46页 |
·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 | 第44-45页 |
·建立组织内部有效运行制度 | 第45-46页 |
·分工配合的统筹管理机制 | 第46-48页 |
·统一领导、分部响应 | 第46-47页 |
·管理分级、注重基层 | 第47页 |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 第47-48页 |
·责任和利益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8-50页 |
·责任和利益并重的原则 | 第48-49页 |
·责任和利益并重的形式 | 第49-50页 |
·责任的确认与惩处 | 第50页 |
·资源管理备用兼顾的共享机制 | 第50-52页 |
·资源管理备用兼顾的原则 | 第50页 |
·资源管理备用兼顾的方式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