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5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虚拟企业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总体构思 | 第20-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的创新和拓展方向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虚拟产业群的目标 | 第23-35页 |
| ·问题的引入 | 第23-25页 |
| ·虚拟产业群产生的背景 | 第23页 |
| ·虚拟产业群溯源 | 第23-24页 |
| ·从产业集群到虚拟产业群——企业的虚拟化和虚拟产业群经纪人 | 第24-25页 |
| ·虚拟产业群的目标 | 第25-35页 |
| ·信息平台的创建与信息共享 | 第26-27页 |
| ·成员企业的知识传递和资源整合 | 第27-30页 |
| ·成员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 第30-35页 |
| 第三章 虚拟产业群的创建 | 第35-41页 |
| ·虚拟产业群经纪人对潜在成员企业的选择 | 第35-38页 |
| ·成功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 ·选择合作伙伴 | 第37-38页 |
| ·虚拟产业群的创建 | 第38-41页 |
| ·邀请 | 第38页 |
| ·评价 | 第38-39页 |
| ·确认 | 第39页 |
| ·签订合约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虚拟产业群的组织结构和运作 | 第41-53页 |
| ·评价部门 | 第41-42页 |
| ·信息技术处理中心 | 第42页 |
| ·营销部门 | 第42-45页 |
| ·虚拟营销的基本内涵 | 第42-43页 |
| ·虚拟营销运行与管理 | 第43-45页 |
| ·培训部门 | 第45-51页 |
| ·合作经济组织中合作文化的建设 | 第45-46页 |
| ·各种培训的展开 | 第46-51页 |
| ·支持中心 | 第51页 |
| ·大区经理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虚拟产业群的运作平台 | 第53-62页 |
| ·外部平台 | 第53-55页 |
| ·政府的职能创新 | 第53-55页 |
| ·内部平台 | 第55-62页 |
| ·契约设计 | 第55-59页 |
| ·跨组织文化建设 | 第59-60页 |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虚拟产业群的发展模式:一个案例研究 | 第62-68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我国汽车虚拟产业群的搭建 | 第63-64页 |
| ·成员加盟管理 | 第63页 |
| ·信息管理 | 第63-64页 |
| ·市场营销管理 | 第64页 |
| ·培训管理 | 第64页 |
| ·项目跟踪管理 | 第64页 |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页 |
| ·基于虚拟产业群的安徽汽车虚拟企业的发展 | 第64-67页 |
| ·安徽汽车工业的现状 | 第65-66页 |
| ·安徽省各级政府在安徽汽车虚拟企业建立中的作用 | 第66-67页 |
| ·汽车企业在安徽汽车虚拟企业建立中的角色转换 | 第67页 |
| ·汽车虚拟产业群运作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