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淮南子》修养论的历史背景 | 第9-13页 |
·刘安其人 | 第9-10页 |
·刘安的时代与《淮南子》的修养思想 | 第10-13页 |
第2章 人性与道德 | 第13-22页 |
·《淮南子》修养论的本体依据 | 第13-18页 |
·道论 | 第14-16页 |
·道与人 | 第16-18页 |
·道与德 | 第18-19页 |
·人性与道德 | 第19-22页 |
第3章 《淮南子》论人性及其修养 | 第22-37页 |
·清净恬愉的人性论 | 第22-27页 |
·人性论 | 第22-24页 |
·性与心 | 第24-25页 |
·性与情 | 第25-27页 |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 | 第27-34页 |
·原心反性 | 第28-32页 |
·适情知足 | 第32-34页 |
·养性的真人境界 | 第34-37页 |
第4章 《淮南子》道德修养论 | 第37-45页 |
·道德本质 | 第37-38页 |
·仁义修养 | 第38-45页 |
·仁的修养 | 第39-41页 |
·义的修养 | 第41-43页 |
·尊礼循俗 | 第43-45页 |
第5章 《淮南子》修养论的人生实践特征及其人格气质 | 第45-52页 |
·无为而无不为 | 第45-46页 |
·轻天下与细万物 | 第46-47页 |
·齐死生与一祸福 | 第47-48页 |
·柔弱与执后 | 第48-49页 |
·自得与逍遥 | 第49-50页 |
·时化与节俭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