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 第11-12页 |
(二) 我国水、土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 第12-13页 |
(三) 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 第13-14页 |
(四) 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意义深远 | 第14-15页 |
(五)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科学性 | 第15-16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5页 |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第16-17页 |
·绿色GDP统计与核算 | 第17-19页 |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 | 第19-20页 |
·水土保持相关损益分析 | 第20-21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1页 |
·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发展趋势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途径 | 第25-37页 |
·研究目标和作用 | 第25-26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研究重点 | 第27-28页 |
·研究的技术途径 | 第28-31页 |
·以损益分析理论建立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概念与方法 | 第28页 |
·以水土保持学理论建立水土保持损益分析内容构架 | 第28页 |
·以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 | 第28页 |
·以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法(KPI)选定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关键因子 | 第28-29页 |
·以专家咨询法(Delphi法)拟合建立影响指数综合评价函数 | 第29-31页 |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与准确性 | 第31-36页 |
·项目的覆盖面及代表性 | 第31-33页 |
·研究基础数据项的选择 | 第33-35页 |
·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 | 第37-50页 |
·全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 | 第37-40页 |
·开发建设项目界定 | 第40-41页 |
·建设项目概念 | 第40页 |
·建设项目分类 | 第40-41页 |
·与水土保持关系密切的开发建设项目 | 第41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 第41-48页 |
·侵蚀强度的剧变性 | 第41-43页 |
·水土流失强度的不均衡性 | 第43-45页 |
·不同项目水土流失强度的差异性 | 第43-44页 |
·同一项目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44-45页 |
·项目分布的不确定性及水土流失规律的差异性 | 第45-46页 |
·扰动区域的不完整性和治理技术措施体系的差异性 | 第46-47页 |
·水土流失危害的突发性和潜在性 | 第47-48页 |
·水土流失危害的突发性 | 第47-48页 |
·水土流失危害的巨大性 | 第48页 |
·水土流失危害的潜在性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4 损益分析与层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第50-54页 |
·损益分析的理论与应用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理论与应用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 | 第54-76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范畴 | 第54-55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范畴 | 第54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54-55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57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5-56页 |
·全面系统原则 | 第55-56页 |
·科学合理原则 | 第56页 |
·实用可行原则 | 第56页 |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 第56页 |
·独立与可比原则 | 第56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 第56-57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结构 | 第57-73页 |
·指标体系构架 | 第57页 |
·指标体系及指标变量测度 | 第57-73页 |
·土地资源消耗与占用准则层 | 第57-59页 |
·水资源消耗与占用准则层 | 第59-60页 |
·生态环境准则层 | 第60-62页 |
·水土保持功能准则层 | 第62-70页 |
·对周边和下游水土流失影响准则层 | 第70-71页 |
·对周边社会发展影响准则层 | 第71-72页 |
·水土保持成本准则层 | 第72-73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指标体系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评价方法 | 第76-79页 |
·经济损益分析的评价准则 | 第76-77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应用途径与评价准则 | 第77-78页 |
·应用途径 | 第77-78页 |
·评价准则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实例分析 | 第79-122页 |
·土地资源消耗和占用准则层分析 | 第79-99页 |
·不同行业建设项目土地占用变量分析 | 第79-91页 |
·公路建设项目 | 第79-80页 |
·铁路建设项目 | 第80-81页 |
·水利工程项目 | 第81-83页 |
·水电工程项目 | 第83-84页 |
·火电建设项目 | 第84-85页 |
·核电站项目 | 第85页 |
·输变电项目 | 第85-86页 |
·井采矿项目 | 第86-87页 |
·露天矿项目 | 第87-88页 |
·油气开采存储及化工建材项目 | 第88页 |
·输油输气管线项目 | 第88-89页 |
·机场及城镇建设项目 | 第89-90页 |
·农林开发类项目 | 第90-91页 |
·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91-99页 |
·水资源消耗与占用准则层分析 | 第99-103页 |
·火电项目水资源使用影响分析 | 第100-101页 |
·核电项目水资源使用影响分析 | 第101页 |
·井采矿项目水资源使用影响分析 | 第101页 |
·露天矿项目水资源使用影响分析 | 第101-102页 |
·煤化工项目水资源使用影响分析 | 第102-103页 |
·生态环境影响准则层分析 | 第103-105页 |
·有一定影响的项目 | 第103-104页 |
·影响较轻的项目 | 第104-105页 |
·综合分析 | 第105页 |
·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准则层分析 | 第105-113页 |
·各类项目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恢复能力分析 | 第105-112页 |
·综合评价 | 第112-113页 |
·对周边和下游水土流失影响准则层分析 | 第113-116页 |
·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 | 第113-114页 |
·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 第114-115页 |
·重要敏感区的影响 | 第115页 |
·人居生活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周边社会影响准则层分析 | 第116页 |
·土地承载力影响 | 第116页 |
·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 | 第116页 |
·拆迁与移民安置影响 | 第116页 |
·水土保持成本准则层分析 | 第116-120页 |
·水土保持总投资 | 第116-118页 |
·单位治理措施面积的水土保持投资强度 | 第118-119页 |
·单位水土流失量的水土保持投资强度 | 第11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与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 第122-125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概念 | 第122页 |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与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关系 | 第122-123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方法 | 第123-124页 |
·评价应用途径 | 第123页 |
·评价准则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9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 | 第125-147页 |
·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法的引入 | 第125-126页 |
·KPI方法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中的应用 | 第126页 |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关键指标(KPI)确定及其测度 | 第126-128页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方法 | 第128-130页 |
·数据标准化(归一化)处理(Normalization Method) | 第128-129页 |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9-130页 |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测评方法 | 第130-131页 |
·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测评 | 第131-141页 |
·公路项目 | 第131-132页 |
·铁路项目 | 第132-134页 |
·输油输气管线项目 | 第134页 |
·输变电项目 | 第134-135页 |
·水利项目 | 第135-136页 |
·水电项目 | 第136-137页 |
·核电站项目 | 第137页 |
·火电站项目 | 第137-138页 |
·井采矿项目 | 第138-139页 |
·露天矿项目 | 第139-140页 |
·油气化工项目 | 第140页 |
·机场项目 | 第140-141页 |
·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汇总 | 第141页 |
·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比较分析 | 第141-142页 |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实例及对工程的改进指导 | 第142-145页 |
·小结 | 第145-147页 |
10 结论与讨论 | 第147-149页 |
·结论 | 第147-148页 |
·讨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个人简介 | 第155-156页 |
导师简介 | 第156-157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