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体制总体评价 | 第11-20页 |
(一) 信托的基本内涵 | 第11-15页 |
1、信托的含义 | 第11-13页 |
2、信托的分类 | 第13-14页 |
3、信托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 信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18页 |
1、信托制度的起源 | 第15-16页 |
2、信托的历史转型 | 第16-17页 |
3、信托业在各国的发展 | 第17-18页 |
(三) 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体系简述 | 第18-19页 |
(四) 我国信托行政监管体系简述 | 第19-20页 |
二、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法制基础 | 第20-30页 |
(一) 我国信托主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第20-22页 |
(二) 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体系的主要支柱——“一法两规” | 第22-26页 |
1、“一法两规”法律框架的初步形成 | 第22页 |
2、“一法两规”法律框架的不断完善 | 第22-23页 |
3、“一法两规”法律框架之精要 | 第23-26页 |
(三) 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体系的缺陷 | 第26-30页 |
1、信托财产所有权不明确 | 第26-27页 |
2、《信托法》未将信托业纳入调整范围 | 第27-29页 |
3、信托登记制度不明确 | 第29页 |
4、信托税收制度和财会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5、对信托其他业务进行规范的法规的缺乏 | 第30页 |
三、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体系 | 第30-39页 |
(一) 市场经济与行政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30-32页 |
1、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 第30-31页 |
2、不同国家金融行政监管的共性 | 第31-32页 |
3、行政监管对我国信托业的特殊意义 | 第32页 |
(二) 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现状 | 第32-36页 |
1、行政监管原则的背离 | 第32-34页 |
2、行政监管机构的缺陷 | 第34-35页 |
3、行政监管模式的错误 | 第35页 |
4、行政监管措施的不足 | 第35-36页 |
(三) 信托业行政监管模式的域外比较 | 第36-39页 |
1、以英国为代表的单层多头型 | 第36-37页 |
2、以美国为代表的双层多头型 | 第37-38页 |
3、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监管型 | 第38-39页 |
四、对我国信托公司信息披露的行政监管 | 第39-48页 |
(一) 信息对信托市场的影响 | 第39-42页 |
1、一个典型的案例 | 第39-41页 |
2、案例的启示 | 第41-42页 |
(二) 信息披露行政监管综合问题 | 第42-44页 |
1、《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及影响 | 第42-43页 |
2、信息披露行政监管体系的缺陷 | 第43-44页 |
(三) 完善信息披露行政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44-48页 |
1、树立信息披露行政监管的目标 | 第44-45页 |
2、明确信息披露行政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3、完善信息披露行政监管的法制基础 | 第46页 |
4、继续强化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46-48页 |
五、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体制完善策略 | 第48-55页 |
(一) 完善信托业行政监管体制的根本前提——信托理念的重塑 | 第48-49页 |
(二) 完善信托业行政监管体制的基础条件——法制体系的健全 | 第49-51页 |
1、明确信托财产所有权 | 第49-50页 |
2、明确《信托法》的调整对象 | 第50页 |
3、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 | 第50页 |
4、完善信托税收制度 | 第50-51页 |
5、完善信托财务会计制度 | 第51页 |
6、加紧制定对信托其他业务进行规范的法规 | 第51页 |
(三) 我国信托业行政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借鉴日本模式,分两步走建立在金融统一监管架构下的信托业专门监管 | 第51-52页 |
(四) 对信托公司实施分类监管 | 第52-55页 |
1、分类监管的含义和效能 | 第52-53页 |
2、分类监管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3页 |
3、分类监管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