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立 | 第10-21页 |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0-13页 |
⒈以往思想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缘由 | 第10-11页 |
⒉以往思想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意义 | 第11-12页 |
⒊马克思以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 第12页 |
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性 | 第12-13页 |
(二)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13-17页 |
第一,“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开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第13-14页 |
第二,《德法年鉴》时期:探讨人类解放的本质问题,并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认识 | 第14-15页 |
第三,“巴黎手稿”时期: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15页 |
第四,《提纲》、《形态》和《宣言》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7页 |
第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熟 | 第17页 |
(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 第17-21页 |
⒈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第19-20页 |
⒋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发展 | 第21-26页 |
(一) 通过人民革命,实现人民解放 | 第21-22页 |
(二) 加强社会全面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 第22-23页 |
(三)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第23-24页 |
(四) 坚持“四有”标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 第24-26页 |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当代实践 | 第26-37页 |
(一) 建设四大文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 | 第26-29页 |
⒈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 | 第26-27页 |
⒉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 第27-28页 |
⒊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 第28页 |
⒋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8-29页 |
(二) 缩小收入差距,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 第29-31页 |
⒈强化再分配手段,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并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需求 | 第29-30页 |
⒉从制度上严厉打击腐败,遏制腐败,切实解决社会财富的非正常转移问题 | 第30页 |
⒊以扩大就业为突破口,依法保护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 | 第30-31页 |
⒋建立偏重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1页 |
(三) 实现教育公平,打造人际发展平台 | 第31-33页 |
⒈入学机会不均等 | 第31-32页 |
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 第32页 |
⒊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 第32-33页 |
(四)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33-37页 |
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和有效政府 | 第34-35页 |
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 第35页 |
⒊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 第35-36页 |
⒋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实现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附: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