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基本概念 | 第13-21页 |
| (一) 风险 | 第13-17页 |
| (二) 风险社会 | 第17-21页 |
| 四、理论框架 | 第21-23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一) 文献法 | 第23页 |
| (二)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 第24-36页 |
| 一、风险社会与阶级社会的比较 | 第24-25页 |
| (一) 基本社会组织原则上的差异 | 第24页 |
| (二) 分配对象的差异 | 第24-25页 |
| (三) 不平等形式上的差异 | 第25页 |
| (四) 乌托邦设想的差异 | 第25页 |
| 二、风险分配 | 第25-32页 |
| (一) 风险地位 | 第26-28页 |
| (二) 风险分配机制 | 第28-30页 |
| (三) 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之比较 | 第30-32页 |
| 三、贝克的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 | 第32-36页 |
| (一) 三种基本的风险治理模式 | 第32-33页 |
| (二) 贝克的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我国的风险分配与风险治理现状 | 第36-45页 |
| 一、我国的风险分配现状 | 第36-38页 |
| (一) 分配不公 | 第36-37页 |
| (二) 缺乏风险分配的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 二、我国的风险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8-45页 |
| (一) 我国的风险治理现状 | 第38-40页 |
| (二) 我国风险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的风险治理体系 | 第45-62页 |
| 一、构建我国风险治理体系的挑战 | 第45-49页 |
| (一) 居民的风险意识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 第45-46页 |
| (二) 社会转型期也是风险喷发期 | 第46-47页 |
| (三)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 (四) 政府御险能力薄弱 | 第48-49页 |
| 二、构建我国风险治理体系的意义 | 第49-53页 |
| (一) 增强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持正常社会生活 | 第49-50页 |
| (二) 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转型 | 第50-52页 |
| (三) 增强政府风险抵御能力,迎接全球化挑战 | 第52-53页 |
| 三、构建我国的风险治理体系 | 第53-62页 |
| (一) 风险评价机制 | 第53-55页 |
| (二) 风险预警机制 | 第55-56页 |
| (三) 风险决策机制 | 第56-59页 |
| (四) 风险补偿机制 | 第59-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本人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