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志留纪沉积层序及油气系统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ion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勘探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志留系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 ·地层层序、沉积变化规律不清楚 | 第13页 |
| ·勘探区带和目标不落实 | 第13-14页 |
| ·针对志留系石油地质基础研究不够深入 | 第14页 |
| ·成藏规律不清 | 第14页 |
| ·志留系圈闭识别与落实存在一定难度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技术思路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确定以下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5-17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17页 |
| ·取得成果及效果 | 第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地层、构造特征研究 | 第19-35页 |
| ·克拉通盆地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概念的由来 | 第19页 |
| ·克拉通盆地动力学机制 | 第19-21页 |
| ·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 | 第21-22页 |
| ·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特点 | 第22-23页 |
|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地层特征 | 第23-27页 |
| ·震旦系 | 第23-24页 |
| ·寒武系 | 第24-25页 |
| ·奥陶系 | 第25-26页 |
| ·志留—泥盆系 | 第26-27页 |
|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 | 第27-35页 |
| ·盆地基底特征、盆地类型及构造区域划分 | 第27-29页 |
|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 | 第29-35页 |
| 第三章 塔里木盆地震旦-奥陶纪沉积环境及演化 | 第35-47页 |
| ·南华纪—震旦纪沉积环境及演化 | 第35-37页 |
| ·南华纪沉积环境 | 第35页 |
| ·震旦纪沉积环境 | 第35-36页 |
| ·南华纪-震旦纪沉积演化 | 第36-37页 |
| ·寒武-早奥陶世沉积环境及演化 | 第37-43页 |
| ·寒武-早奥陶世沉积环境 | 第37-42页 |
| ·寒武-早奥陶世沉积演化 | 第42-43页 |
| ·中晚奥陶世沉积环境及演化 | 第43-47页 |
| ·中晚奥陶世沉积环境 | 第44-45页 |
| ·中晚奥陶世沉积环境演化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 第47-103页 |
| ·志留系及其地震地质层位 | 第48-68页 |
| ·志留系研究概况 | 第48-51页 |
| ·露头区志留系岩石地层特征 | 第51-52页 |
| ·覆盖区志留系地震地质层位 | 第52-65页 |
| ·志留系地层对比新认识 | 第65-68页 |
| ·志留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68-81页 |
| ·志留系层序划分 | 第69-76页 |
| ·志留系层序分布及地震相特征 | 第76-81页 |
| ·志留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 第81-103页 |
| ·连井剖面沉积体系特征 | 第82-94页 |
| ·志留系沉积体系平面特征 | 第94-100页 |
| ·志留系沉积演化特征 | 第100-103页 |
| 第五章 志留系油藏形成规律分析 | 第103-125页 |
| ·志留系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03-115页 |
| ·生油岩特征 | 第103-108页 |
| ·储层及储盖组合分布特征 | 第108-115页 |
| ·志留系古油藏分布特征及演化 | 第115-120页 |
| ·沥青砂岩的特征及成因 | 第116-117页 |
| ·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 | 第117-119页 |
| ·古油藏的形成及演化 | 第119-120页 |
| ·志留系成藏史分析 | 第120-125页 |
| 第六章 志留系勘探领域分析 | 第125-134页 |
| ·地层接触关系及勘探领域分析 | 第125-127页 |
| ·满南地层超覆圈闭带 | 第127-131页 |
| ·塔中北部志留系下砂岩段内幕超覆圈闭 | 第128-129页 |
| ·满南柯坪塔格组地层超覆圈闭 | 第129-131页 |
| ·满东1井南地层超覆圈闭 | 第131页 |
| ·羊屋地层剥蚀圈闭带 | 第131-134页 |
| ·地层剥蚀圈闭评价方法 | 第131-132页 |
| ·羊屋2井东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 | 第132-13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