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交通位置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8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 ·地层 | 第22-28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28-38页 |
| 3 包尔汉图群变形特征 | 第38-59页 |
| ·褶皱变形特征与褶皱序列 | 第38-49页 |
| ·软沉积变形特征 | 第49-59页 |
| 4 白音希勒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第59-69页 |
| ·东西向断裂构造 | 第59-64页 |
| ·北东向断裂 | 第64-67页 |
| ·北西向断裂 | 第67页 |
| ·南北向断裂 | 第67-69页 |
| 5 徐尼乌苏逆冲构造 | 第69-76页 |
| ·推覆构造的主要特征 | 第69-75页 |
|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时代依据 | 第75页 |
| ·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第75-76页 |
| 6 阿木乌苏-格少山韧性剪切带特征 | 第76-81页 |
| ·韧性剪切带的岩石学特征 | 第76-78页 |
| ·韧性剪切带的组构特征 | 第78-79页 |
| ·韧性剪切带内变形特征 | 第79页 |
| ·韧性剪切方向的确定 | 第79-80页 |
| ·剪切带形成的时代 | 第80-81页 |
| 7 区域构造演化史 | 第81-86页 |
| 1. 前奥陶纪及以前-----陆缘裂解增生阶段 | 第81-82页 |
| 2. 晚泥盆世-晚二叠世(D_3-P_2)——早期褶皱构造变形和板块碰撞阶段 | 第82-83页 |
| 3. 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构造松弛阶段(T_1-T_2)——岩浆侵入及韧性剪 切带形成阶段 | 第83页 |
| 4. 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主期褶皱和自南向北逆冲阶段(印支期-燕 山早期)(T_3-J_3) | 第83-84页 |
| 5.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J_3-K_1)——晚期褶皱变形和东西向挤压阶段 | 第84页 |
| 6. 中白垩世-新近系——南西-北东向挤压及火山岩喷发阶段(K_2-N)(燕山晚期- 喜马拉雅期) | 第84-86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86-89页 |
| ·结论和认识 | 第86页 |
| ·原白乃庙群时代归属讨论 | 第86-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 图版说明 | 第101-103页 |
| 图版 | 第103-10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