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 第9页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第9页 |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2 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 | 第14-18页 |
·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的定义 | 第14-15页 |
·高等教育评估、认证的分类 | 第15-16页 |
·院校评估、认证的类型 | 第15页 |
·专业评估、认证的类型 | 第15-16页 |
·高等教育评估、认证的共同特征 | 第16-18页 |
·有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 | 第16页 |
·注重标准化与保持特色性相结合 | 第16页 |
·认证主体的多元性 | 第16-17页 |
·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3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与现状 | 第18-22页 |
·探索阶段 | 第18页 |
·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现状 | 第19-22页 |
4 高校分类与评估 | 第22-30页 |
·高校分类的定义 | 第22页 |
·高校分类是高校评估的前提条件和主要依据 | 第22-23页 |
·分类的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高等学校分类的现实依据 | 第23页 |
·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 | 第24-25页 |
·我国高校分类 | 第25-26页 |
·操作层面的分类 | 第25-26页 |
·理论层面的分类 | 第26页 |
·我国高校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分类、定位由政府“钦定” | 第26-27页 |
·分类标准以学术为导向 | 第27页 |
·分类等同于评价 | 第27-28页 |
·问题的集中表现 | 第28页 |
·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 | 第28-30页 |
·高校分类从认为划分过渡到自然区分 | 第28-29页 |
·高校分类标准的综合性 | 第29-30页 |
5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制度 | 第30-38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的定义 | 第30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的必要性 | 第30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的作用 | 第30-32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是院校评估、认证的补充 | 第30-31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是联系注册师执业制度的纽带 | 第31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是实现国际间教育质量互认的基础 | 第31-32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是调节专业合理性的杠杆 | 第32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是建立特色专业的手段 | 第32页 |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制度 | 第32-33页 |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现状 | 第33-35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与执业资格联系不紧密 | 第34页 |
·只在部分领域进行了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探索 | 第34-35页 |
·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尚未步入国际化的道路 | 第35页 |
·问题集中表现 | 第35页 |
·建立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制度 | 第35-38页 |
6 高等教育评估与拨款相结合 | 第38-46页 |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 第38页 |
·国际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与高等教育评估相结合的趋势及作用 | 第38-39页 |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共同点 | 第39-41页 |
·主要采取投入拨款的方式,以绩效评估为改革方向 | 第39页 |
·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39-40页 |
·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执行 | 第40-41页 |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现状 | 第41-42页 |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无视效率和效益的标准 | 第42页 |
·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缺乏竞争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 第42-43页 |
·投入总量不足,缺少严格的立法监督和执行 | 第43-44页 |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与教学评估结合的方向 | 第44-46页 |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模式 | 第44页 |
·建立权威的中介拨款机构 | 第44-46页 |
7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