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创新之处 | 第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9页 |
·实例研究法 | 第9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9-10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2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的主要艺术语言研究 | 第11-27页 |
·反法西斯战争雕塑题材纪念碑的发展及概述 | 第11-12页 |
·50-80 年代 | 第11页 |
·80 年代至今 | 第11-12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的空间语言 | 第12-20页 |
·雕塑纪念碑空间语言的定义 | 第12-14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主要的两种空间营建模式 | 第14-17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的空间序列 | 第17-18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的空间尺度 | 第18-20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的表现风格语言 | 第20-25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纪念碑表现风格综述 | 第20-21页 |
·现实主义风格 | 第21-22页 |
·象征性语言 | 第22-23页 |
·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语言 | 第23-24页 |
·后现代体验式参与风格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3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纪念群雕主要艺术语言分析 | 第27-33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纪念群雕的历史考察 | 第27-29页 |
·纪念群雕种类及语言表现特点 | 第29-30页 |
·圆雕的表现特色 | 第29页 |
·浮雕的表现特色 | 第29-30页 |
·纪念群雕的情节性 | 第30-31页 |
·纪念群雕的空间语言 | 第31-32页 |
·疏密 | 第31页 |
·虚实 | 第31-32页 |
·动态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4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架上雕塑主要艺术语言及表现特点 | 第33-41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架上雕塑艺术和巡展概况 | 第33页 |
·表现内容的选择 | 第33-37页 |
·表现历史重大事件的作品 | 第34页 |
·表现战斗英雄的作品 | 第34-35页 |
·表现战争灾难性的作品 | 第35-36页 |
·倡导和平观念的作品 | 第36-37页 |
·情节性表现——凝固的瞬间 | 第37-38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架上雕塑作品的观念性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5 对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条件下雕塑艺术语言探索的思考 | 第41-47页 |
·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1页 |
·对现有反法西斯战争题材雕塑状况及发展前景的考察 | 第41-42页 |
·对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条件下雕塑艺术语言探索的思考 | 第42-45页 |
·反法西斯战争雕塑题材的艺术语言探索要与重庆地域特色相结合 | 第42-43页 |
·坚持反法西斯战争雕塑主题挖掘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坚持对形式风格语言的灵活运用 | 第44-45页 |
·对反法西斯战争雕塑题材的表现手段要多样化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7-50页 |
·反法西斯战争雕塑题材艺术语言研究的主要成就 | 第47-48页 |
·反法西斯战争雕塑题材艺术语言研究还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8页 |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艺术语言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