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源起 | 第11-17页 |
第一节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演变 | 第11-14页 |
一、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11页 |
二、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4页 |
(一)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产生 | 第11-12页 |
(二)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定义 | 第14-17页 |
一、国内学者对产品召回的不同定义 | 第14-15页 |
二、本文对产品召回的定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发生机制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 第17-21页 |
一、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一) 消费者理论 | 第17页 |
(二) 消费主权论 | 第17-18页 |
(三) 经济法责任理论 | 第18页 |
二、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18-21页 |
(一)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 第18-19页 |
(二) 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19-20页 |
(三) 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 | 第20页 |
(四)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 第20页 |
(五) 有利于缓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特性 | 第21-29页 |
一、产品召回的性质 | 第21-27页 |
(一) 产品召回属于经济法责任 | 第21页 |
(二) 不同于合同义务、附随义务 | 第21-22页 |
(三) 不同于行政法责任 | 第22-23页 |
(四)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3-27页 |
二、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特性 | 第27-29页 |
(一)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具有平衡协调性 | 第27页 |
(二)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具有社会本位性 | 第27页 |
(三)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体现了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对立统一 | 第27-28页 |
(四)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具有综合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34页 |
第一节 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9-34页 |
一、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现状 | 第29-31页 |
(一) 法律规定 | 第29-31页 |
(二) 国内企业召回案例 | 第31页 |
二、我国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 现有规定标准不明确,与产品召回制度规定不协调 | 第31-33页 |
(二) 产品召回的法律规定立法层次较低 | 第33页 |
(三) 主管部门分工不够明确、定位不够准确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34-35页 |
一、反对在我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意见 | 第34-35页 |
二、我国具备了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基础条件 | 第35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产品召回法律制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 第35-39页 |
一、完善已有法律建立专门的产品召回法律 | 第35-36页 |
二、建立保障有效实施的配套制度 | 第36-38页 |
(一) 完善质量认证制度 | 第37页 |
(二) 建立质量检测制度 提高检测水平 | 第37页 |
(三) 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系统 | 第37-38页 |
三、确定召回主体明确监管机构 | 第38页 |
四、确定召回对象统一召回标准 | 第38页 |
五、确立惩罚性赔偿原则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政府、企业、消费者在产品召回中的角色 | 第39-42页 |
一、政府在产品召回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39-40页 |
二、企业对产品召回承担的义务、享有的权利 | 第40-41页 |
三、消费者在产品召回中的权利、义务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缺陷产品的召回程序 | 第42-44页 |
一、发现缺陷产品 | 第42页 |
二、准备实施召回 | 第42页 |
三、实施召回 | 第42-43页 |
四、召回后的宣传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