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设备、雷达站论文--雷达接收设备论文

虚拟战场环境中雷达作用范围表现技术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7页
   ·立题背景第15-19页
     ·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7-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2页
     ·雷达作用范围计算第19-21页
     ·雷达作用范围表现第21-24页
     ·数据场可视化第24-27页
     ·图形硬件加速技术第27-28页
     ·层次细节方法第28-30页
     ·主要困难及本文的出发点第30-32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2-35页
   ·论文的组织第35-37页
第二章 预备知识第37-43页
   ·雷达探测相关概念第37-39页
     ·目标雷达截面积第37-38页
     ·传播损失和传播因子的定义第38页
     ·标准和非标准折射条件第38-39页
   ·APM模型第39-40页
   ·网格模型基本概念第40-41页
   ·二次误差度量第41-43页
第三章 基于雷达方程的作用范围模型第43-58页
   ·自由空间雷达作用范围计算第43-44页
   ·地形遮挡处理第44-50页
     ·单峰影响下雷达作用范围求解第45-47页
     ·连续山峰影响下雷达作用范围求解第47-50页
   ·三维雷达作用范围模型构造第50-55页
     ·剖面划分精度的确定第50-51页
     ·剖面内采样第51-52页
     ·三维作用范围模型构造第52-55页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基于雷达波损失的作用范围模型第58-77页
   ·环境参数建模第58-62页
     ·大地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第58-59页
     ·地形参数第59-61页
     ·大气折射系数第61页
     ·大气吸收系数第61-62页
   ·平面内传播损失计算第62-63页
   ·根据雷达波损失计算雷达作用范围第63-64页
   ·三维数据场建立第64-66页
     ·数据场建立的虚拟3D策略第64-65页
     ·剖面划分精度的确定第65-66页
   ·三维模型构造第66-73页
     ·轮廓线连接算法第66-69页
     ·等值面提取算法第69-73页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73-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基于GPU的三维雷达作用范围可视化模型生成第77-90页
   ·引言第77-79页
   ·基于GPU的MT算法第79-84页
     ·输入数据到纹理的映射第79-80页
     ·输出数据到纹理的映射第80页
     ·等值面提取第80-83页
     ·雷达波损失体数据预处理第83-84页
   ·基于GPU的MC算法第84-88页
     ·输入输出数据到纹理的映射第85页
     ·等值面提取第85-88页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第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三维雷达作用范围多分辨率网格构造第90-109页
   ·引言第90-91页
   ·网格简化第91-100页
     ·顶点对收缩第92-94页
     ·顶点对收缩的选择及候选顶点对排序第94-99页
     ·算法流程与累进网格表示第99-100页
   ·视点相关的多分辨率结构第100-104页
     ·动态层次结构的构造第100-102页
     ·基于视点的网格动态简化第102-104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第109-122页
   ·任务背景第109-110页
   ·3DRCRepresent系统的设计第110-114页
     ·总体思路第110-111页
     ·结构设计第111-113页
     ·功能设计第113-114页
   ·3DRCRepresent系统的实现第114-119页
     ·模型生成子系统第114-117页
     ·虚拟战场交互漫游子系统第117-119页
   ·系统应用验证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22-126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22-124页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和科研成果第140-142页
附录A 大地介电常数和导电率的计算模型第142-145页
附录B 文中常用缩略语英汉对照表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师范院校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钢梁—钢筋混凝土柱柱贯穿型节点受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