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1 柑橘新品种选育概况 | 第9-10页 |
| 2 柑橘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10-12页 |
|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 第12-14页 |
| ·直接导入法 | 第12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2-14页 |
| ·获得转基因的柑橘品种 | 第14页 |
| ·已导入柑橘的外源基因 | 第14-17页 |
| ·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 第14-16页 |
| ·功能基因 | 第16-17页 |
| 3 chit42基因及其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4 phyB基因及其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phyB基因转化积壳的研究 | 第21-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枳壳实生苗的培育 | 第21-22页 |
| ·主要的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22页 |
| ·细菌的菌株与质粒 | 第22-23页 |
|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23页 |
| ·农杆菌的活化和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 ·外植体的转化 | 第24页 |
| ·实生苗苗龄的选择 | 第24页 |
| ·外植体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24页 |
| ·转化苗的再生 | 第24-25页 |
| ·再生苗的 PCR检测 | 第25-27页 |
| ·DNA提取液 | 第25页 |
| ·基因组DNA提取步骤 | 第25-26页 |
| ·PCR分子检测 | 第26-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外植体年龄对不定芽再生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外植体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28-29页 |
| ·phyB基因转化枳壳 | 第29-30页 |
| ·PCR的DNA准备 | 第30-31页 |
| ·PCR检测结果 | 第31页 |
| 3 讨论 | 第31-33页 |
| 4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柑橘成年态节间茎段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4-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柑橘成年态外植体消毒方法 | 第35-37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外植体长度 | 第35页 |
| ·灭菌方法 | 第35-36页 |
| ·不同品种的灭菌效果 | 第36-37页 |
| ·柑橘成年态节间茎段诱导再生 | 第37页 |
| ·诱导芽培养条件 | 第37页 |
| ·不定芽的嫁接 | 第37页 |
| ·细菌的菌株与质粒 | 第37-38页 |
| ·纽荷尔节间茎段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38页 |
| ·外植体的转化 | 第38页 |
| ·抗性芽的再生 | 第38页 |
| ·PCR检测 | 第38页 |
| ·PCR引物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 ·材料长短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灭菌方法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品种的灭菌效果 | 第40-41页 |
| ·不同激素浓度对再生芽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纽荷尔脐橙成年态外植体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43-44页 |
| ·转化抗性芽的获得 | 第44页 |
| ·转化抗性芽的嫁接 | 第44页 |
| ·转化试管苗的PCR检测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4 小结 | 第47-48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1 总结 | 第48页 |
| 2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56-57页 |
| 图版和图版说明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