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志愿服务概述 | 第14-28页 | 
| (一) 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 第14-19页 | 
| 1、志愿服务的含义 | 第14-15页 | 
| 2、志愿服务的特征 | 第15页 | 
| 3、志愿服务的类型 | 第15-16页 | 
| 4、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 | 第16-19页 | 
| (二) 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22页 | 
| 1、志愿服务的起源 | 第19-20页 | 
| 2、志愿服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 第20-21页 | 
| (1) 政府失灵 | 第20页 | 
| (2) 市场失灵 | 第20-21页 | 
| (3) 历史渊源 | 第21页 | 
| (4) 社会因素 | 第21页 | 
| 3、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 | 第21-22页 | 
| (1) 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 | 第21页 | 
| (2) 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 | 第21-22页 | 
| (3) 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 | 第22页 | 
| (三) 志愿服务的作用 | 第22-26页 | 
| 1、促进社会安定 | 第23页 | 
| 2、创造经济效益 | 第23-24页 | 
| 3、保障弱势群体 | 第24页 | 
| 4、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 第24-25页 | 
| 5、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 第25页 | 
| 6、提高公民素质 | 第25-26页 | 
| (四) 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1、新“公共空间”的发育 | 第26-27页 | 
| 2、公共参与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二、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8-46页 | 
| (一) 我国志愿服务取得的成绩 | 第28-32页 | 
| 1、青年志愿者服务内容及领域不断丰富 | 第28-29页 | 
| 2、社区志愿服务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持久化 | 第29-30页 | 
| 3、“草根”志愿服务蕴涵的影响力异常强劲 | 第30-31页 | 
| 4、国际志愿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融合 | 第31-32页 | 
| (二) 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 1、缺乏社会认知 | 第32-34页 | 
| 2、物质依托严重不足 | 第34-35页 | 
| 3、缺乏自主空间 | 第35-36页 | 
| 4、队伍建设不够稳定 | 第36-38页 | 
| (三) 我国志愿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 1、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 第38页 | 
| 2、法律滞后 | 第38-40页 | 
| 3、行政主导力度过强 | 第40-42页 | 
| 4、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的缺失 | 第42-46页 | 
| 三、国外志愿服务及经验借鉴 | 第46-55页 | 
| (一) 欧美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 1、萌芽阶段 | 第46页 | 
| 2、扩展阶段 | 第46-47页 | 
| 3、规范阶段 | 第47-48页 | 
| (二) 欧美国家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 | 第48-49页 | 
| 1、宗教性的志愿服务 | 第48页 | 
| 2、公益性的志愿服务 | 第48-49页 | 
| 3、社区性的志愿服务 | 第49页 | 
| (三) 美国的义工现象 | 第49-52页 | 
| 1、美国义工现象的揭示 | 第49-51页 | 
| 2、对义工现象的剖析 | 第51-52页 | 
| (四) 欧美国家志愿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5页 | 
| 1、组织机构的非政府性 | 第52页 | 
| 2、充足的财力资源 | 第52-53页 | 
| 3、严格的规章制度 | 第53-54页 | 
| 4、注重教育投入 | 第54-55页 | 
| 四、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对策 | 第55-68页 | 
| (一) 强化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 | 第55-56页 | 
| 1、对志愿者的合理定位 | 第55页 | 
| 2、志愿活动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管理 | 第55-56页 | 
| 3、倡导志愿服务精神 | 第56页 | 
| 4、志愿者为社会服务需要有社会为其服务做支撑 | 第56页 | 
| (二)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 第56-59页 | 
| 1、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 第57-58页 | 
| 2、提供资金和筹集资金的政策支持 | 第58页 | 
| 3、加强评估与监督机制的建立 | 第58-59页 | 
| (三) 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 | 第59-62页 | 
| 1、健全招募制度 | 第59-61页 | 
| 2、优化培训机制 | 第61-62页 | 
| (四) 完善激励机制 | 第62-68页 | 
| 1、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 第62-64页 | 
| 2、岗位与能力相匹配 | 第64-65页 | 
| 3、对志愿者的评估 | 第65-66页 | 
| 4、对志愿者的认可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