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6-14页 |
第一节《少年中国》的"非纯文学性" | 第7-11页 |
第二节"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特性:无形的群落与创作的先锋者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翻译与评介活动——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一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开放的眼界:中国思维与外国诗艺的交流与碰撞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以法国象征主义为首的多种诗艺的引进 | 第17-22页 |
第二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理论创作——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二 | 第22-27页 |
第一节 探索的思维:白话新诗理论的模拟与建构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角度各异的"个人化"诗论的出场 | 第23-27页 |
第三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创作——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三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前行的踪迹:接受与创新之中的新诗创作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象征主义色彩的新诗和其他风格新诗的写作 | 第29-35页 |
第四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在白话新诗坛中的价值 | 第35-39页 |
第一节 被忽略的先锋者的贡献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中国象征诗派起源的再认识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