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8页 |
| ·铜催化的Ullmann反应发展简介 | 第10-14页 |
| ·Ullmann反应的历史 | 第10-11页 |
| ·Ullmann反应的特点 | 第11-12页 |
| ·铜催化Ullmann反应与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对比 | 第12页 |
| ·Ullmann反应的研究领域 | 第12-14页 |
| ·Ullmann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14页 |
| ·内酯的合成方法简介 | 第14-27页 |
| ·由4-炔基羧酸生成内酯的反应 | 第14-25页 |
| ·质子酸催化的4-炔基酸内酯化反应 | 第15-16页 |
| ·银和汞催化的4-炔基酸的内酯化反应 | 第16-19页 |
| ·钯或铑催化的4-炔基酸的内酯化反应 | 第19-21页 |
| ·钯催化4-炔基酸的内酯化反应 | 第21-24页 |
| ·4-炔基酸的卤内酯化反应 | 第24-25页 |
| ·由4-链烯酸生成内酯的反应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 | 第27-28页 |
| 2 亚铜催化溴代烯酸的内酯化反应 | 第28-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 ·铜盐 | 第28页 |
| ·配体 | 第28-29页 |
| ·溶剂 | 第29页 |
|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筛选 | 第29-34页 |
| ·CuI和配体用量的选择 | 第30页 |
| ·反应时间长短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1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 ·碱的选择 | 第32页 |
| ·配体的选择 | 第32-33页 |
| ·空白实验 | 第33页 |
| ·溶剂浓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反应的机理的探讨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底物的扩展 | 第35-41页 |
| ·长链烷烃溴代烯酸底物 | 第35页 |
| ·环烷烃溴代烯酸底物 | 第35-36页 |
| ·4-溴-2-苯乙基戊-4-烯酸 | 第36-37页 |
| ·2-苄基-4-溴戊-4-烯酸 | 第37-38页 |
| ·双键上带取代基的底物 | 第38-39页 |
| ·六员环底物 | 第39页 |
| ·含两个取代基的底物 | 第39页 |
| ·烯基氯化物 | 第39-41页 |
| 4 实验部分 | 第41-5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 ·试剂 | 第41页 |
| ·仪器 | 第41-42页 |
| ·碘化亚铜的纯化 | 第42页 |
| ·配体N,N′-二甲基乙二胺的合成 | 第42-43页 |
| ·模型底物的合成 | 第43-44页 |
| ·铜催化的内酯合成的典型操作 | 第44-45页 |
| ·拓展底物的合成 | 第45-55页 |
| ·长链烷烃溴代烯基羧酸底物 | 第45-46页 |
| ·1-(2-溴丙烯基)环己甲酸 | 第46-48页 |
| ·4-溴-2-苯乙基戊-4-烯酸 | 第48-49页 |
| ·2-苄基-4-溴戊-4-烯酸 | 第49-51页 |
| ·双键上带取代基的底物 | 第51-52页 |
| ·六员环底物 | 第52-53页 |
| ·含两个取代基的底物 | 第53页 |
| ·烯基氯化物 | 第53-5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表征化合物的谱图 | 第6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