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12页
第一章 “整体感知”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第12-18页
 第一节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整体感知的理论依据第12-15页
  一、认识论中的“整体论”第12页
  二、完形心理学中的整体性把握理论第12-13页
  三、汉民族的思维具有整体性第13-15页
 第二节 “整体感知”的实践意义第15-18页
  一、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改革背景第15-16页
  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学生阅读层面的“整体感知”第18-28页
 第一节 适宜“整体感知”的文本第18-21页
  一、整体感知的思维特征第18-19页
  二、新课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要求第19页
  三、“整体感知”的文本类型第19-21页
 第二节 “整体感知”的内容第21-26页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第21页
  二、初步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第21-22页
  三、粗知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脉络第22-23页
  四、在语言环境中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第23-26页
 第三节 捕捉关键信息 整体感知课文第26-28页
  一、课文的标题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信息之一第26页
  二、关键词句往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信息第26-28页
第三章 教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第28-49页
 第一节 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的切入点第28-31页
  一、从理解题目入手第28-29页
  二、从问题提示入手第29页
  三、从比较入手第29页
  四、从事物间的联系入手第29-30页
  五、从理清顺序入手第30页
  六、从关键部分入手第30页
  七、在“具体化”上动脑第30-31页
 第二节 “整体感知”与“分析”第31-36页
  一、传统的“整体直觉”思维的相对性第31-32页
  二、认知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第32-34页
  三、“整体感知”中的分析对象第34-36页
 第三节 “整体感知”与“诵读”第36-41页
  一、关于“诵读”的理解第36-37页
  二、诵读法的现代内涵第37-38页
  三、诵读法不等于死记硬背第38-39页
  四、诵读法的运用要符合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39-41页
 第四节 “整体感知”与“思路教学”第41-49页
  一、思路的内涵第41-43页
  二、“思路”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43-44页
  三、理清思路的具体方法第44-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专家咨询制度
下一篇:GIS分析法在农业生产潜力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