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NOx 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NOx 生成机理及抑制技术 | 第12-29页 |
| ·燃料中氮成分的概况 | 第12-13页 |
| ·各种燃料中的含氮量 | 第12页 |
| ·不同煤种的含氮量 | 第12-13页 |
| ·NOx 生成机理及抑制技术 | 第13-21页 |
|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 第13-14页 |
| ·快速型NOx(Prompt NOx) | 第14-15页 |
| ·燃料型NOx(Fuel NOx) | 第15-17页 |
| ·煤粉燃烧时NOx 的生成 | 第17-21页 |
| ·NOx 抑制原理及技术 | 第21-29页 |
| ·NOx 抑制原理 | 第21-22页 |
| ·降低NOx 排放的技术措施 | 第22-29页 |
| 第三章 炉内数值模拟模型 | 第29-46页 |
| ·基本守恒方程 | 第29-30页 |
| ·湍流模型 | 第30-33页 |
| ·常用的湍流模型 | 第30-31页 |
| ·本文所选用的湍流模型 | 第31-33页 |
| ·两相流模型 | 第33-36页 |
| ·简述 | 第33页 |
| ·炉内两相流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 ·本文所选取的两相流模型 | 第34-36页 |
| ·挥发份析出模型 | 第36-39页 |
| ·各模型的介绍 | 第36-38页 |
| ·本文所选用的挥发份析出模型 | 第38-39页 |
| ·焦炭燃烧模型 | 第39-40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本文所选用的焦炭燃烧模型 | 第39-40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0-41页 |
|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41-43页 |
| ·NOx 模型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一维直流煤粉炉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6-72页 |
| ·炉膛本体形状与尺寸 | 第46-47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47-50页 |
| ·模拟工况 | 第50-52页 |
| ·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模拟结果 | 第53-72页 |
| ·未进行空气分级燃烧时,劣质烟煤和漳泽贫煤的对比 | 第53-57页 |
| ·燃尽风喷口位置对不同煤种炉内温度和壁面温度的影响 | 第57-62页 |
| ·燃尽风喷口位置对炉膛轴心线上 NO_x浓度和NO_x排放量的影响 | 第62-65页 |
| ·α_1对炉内温度的影响 | 第65-68页 |
| ·α_1对炉膛轴心线上NO_x浓度和 NO_x排放量的影响 | 第68-7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