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0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及发展简史 | 第9-10页 |
| ·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现状 | 第10-11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 第11-15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形成 | 第11-12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形态发生的研究 | 第12-15页 |
| ·豆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 | 第15-17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5页 |
| ·人工种子的制作 | 第15-16页 |
| ·种质保存 | 第16-17页 |
| ·基因转导 | 第17页 |
| ·刺槐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17-20页 |
| ·刺槐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 ·刺槐组织培养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 ·材料表面灭菌及其培养条件 | 第20页 |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 ·外植体处理 | 第20页 |
| ·培养条件 | 第20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0-21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体细胞胚成熟和分化 | 第22页 |
| ·生根培养 | 第22页 |
| ·移栽方法 | 第22-23页 |
| ·石蜡切片 | 第23页 |
|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两种同功酶的电泳分析 | 第23页 |
| ·酶液制备 | 第23页 |
| ·电泳 | 第23页 |
| ·染色 | 第23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 ·刺槐愈伤组织诱导 | 第24-31页 |
| ·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及培养基对刺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4-25页 |
| ·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及培养基对刺槐愈伤组织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5-27页 |
| ·刺槐愈伤组织 SOD 总酶活性的分析 | 第27-29页 |
| ·刺槐愈伤组织 POD 酶活性的分析 | 第29-31页 |
| ·植物激素对刺槐器官发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植物激素不同浓度对刺槐不定芽根系的诱导的影响 | 第32页 |
| ·植物激素对刺槐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移栽 | 第33页 |
| ·胚性愈伤和非胚性愈伤的同工酶分析 | 第33-34页 |
| ·酯酶同功酶 | 第33-34页 |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 第34页 |
| ·刺槐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的研究 | 第34-35页 |
| ·刺槐器官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的观察 | 第34-35页 |
| ·刺槐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 第35页 |
| 4. 讨论 | 第35-38页 |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35页 |
| ·培养基、植物激素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指标选择 | 第36-37页 |
| ·愈伤组织分化与成熟的分析 | 第37-38页 |
|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同工酶的差异分析 | 第38页 |
| 5. 结论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图版 | 第44-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