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现实背景 | 第9页 |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政策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研究角度 | 第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农村道路客运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5-26页 |
·农村道路客运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 第15-18页 |
·农村道路客运产品的经济特性 | 第15-16页 |
·普遍服务原则 | 第16-18页 |
·发展农村道路客运的意义 | 第18-20页 |
·农村道路客运的系统结构 | 第20-23页 |
·农村道路客运系统的概念及构成 | 第20-21页 |
·农村道路客运系统的特性 | 第21-23页 |
·农村道路客运系统的功能 | 第23页 |
·农村道路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道路客运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8页 |
·农村道路客运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开放市场起步阶段 | 第26页 |
·加强监管稳定市场阶段 | 第26-27页 |
·集约经营整合提高阶段 | 第27-28页 |
·新时期农村道路客运发展的特点 | 第28-32页 |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 第28-29页 |
·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班线开通力度加大 | 第29-30页 |
·运力结构升级 | 第30页 |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 | 第30-31页 |
·依法行政和市场监管体制逐步完善 | 第31-32页 |
·中央扶持力度加大 | 第32页 |
·农村道路客运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安全方面 | 第32-33页 |
·资金方面 | 第33页 |
·经营方面 | 第33-34页 |
·监管方面 | 第34-35页 |
·解决农村客运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农村道路客运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38-47页 |
·发展模式选择理论 | 第38-40页 |
·发展模式的定义 | 第38-39页 |
·发展模式对系统发展的影响 | 第39-40页 |
·选择发展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页 |
·当前农村道路客运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40-43页 |
·选择我国农村道路客运发展模式的原则 | 第40-41页 |
·我国农村造路客运的发展理念 | 第41-42页 |
·我国农村道路客运的发展目标 | 第42-43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概述 | 第43-47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的提出 | 第43-45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内容及特点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推广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第47-58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社会效益 | 第47-48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经济效益 | 第48-49页 |
·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的条件 | 第49-50页 |
·对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0-58页 |
·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与传统“二元结构”模式的比较 | 第50-52页 |
·一体化子模式的比较 | 第52-58页 |
第六章 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的政策措施 | 第58-66页 |
·制定政策措施前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 第58-59页 |
·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 第59页 |
·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59页 |
·建立农村客运发展资金补充和财政补偿机制 | 第59页 |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客运标准体系 | 第59页 |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措施 | 第59-61页 |
·欠发达农村地区道路客运的特点 | 第61-62页 |
·欠发达农村地区发展客运一体化模式的方法建议 | 第62-66页 |
·lump-sum subsidy方法 | 第63-64页 |
·肥瘦线路搭配法 | 第64页 |
·区域包干制和线路制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