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活性氧的产生以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 第10-12页 |
| ·抗氧化剂的概念和分类 | 第12-13页 |
| ·抗氧化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量子化学方法 | 第17-25页 |
| ·从头算方法 | 第17-18页 |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8-21页 |
| ·半经验方法 | 第21页 |
| ·Gaussian程序的特点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一种快速评价抗氧化剂对DNA保护作用的新方法 | 第25-31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 ·讨论 | 第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紫铆因抗氧化机理研究 | 第31-39页 |
| ·前言 | 第31页 |
| ·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紫色杆菌素的抗氧化机理 | 第39-46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电子转移能力 | 第40-41页 |
| ·氢原子转移能力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紫铆因与Mg~(2+),Fe~(2+),Cu~(2+),Cr~(2+)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46-56页 |
| ·前言 | 第46-47页 |
| ·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第七章 邻位的羟基和氨基:合成新型抗氧化剂的另一种选择 | 第56-63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 ·氢原子转移能力 | 第58页 |
| ·电子转移能力 | 第58-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第八章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探索合成维生素E类似抗氧化剂的思路 | 第63-71页 |
| ·前言 | 第63页 |
| ·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附录 Support information | 第73-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