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紧迫性与长期性 | 第11页 |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失败 | 第11-12页 |
·财政投资风险管理的需要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认识和评价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财政投资和风险分担现状 | 第19-25页 |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中央财政投资现状 | 第19-21页 |
·中央财政投资的成就 | 第19-20页 |
·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损失 | 第20-21页 |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的弊端 | 第21-23页 |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财政投资风险分担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财政投资风险分析 | 第25-34页 |
·生态建设与风险 | 第25页 |
·财政投资与风险 | 第25-26页 |
·生态建设中财政投资风险识别 | 第26-31页 |
·资金风险 | 第26-27页 |
·政策风险 | 第27-28页 |
·决策风险 | 第28-29页 |
·管理风险 | 第29页 |
·项目运行风险 | 第29-30页 |
·道德风险 | 第30页 |
·权力寻租与腐败行为 | 第30-31页 |
·不可抗力风险 | 第31页 |
·生态建设中财政投资风险的成因 | 第31-34页 |
·委托代理问题 | 第31-32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2页 |
·制度的缺陷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际财政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 第34-39页 |
·历史上以制度转移风险的著名例证 | 第34-35页 |
·制度的力量 | 第34页 |
·制度的力量对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启示 | 第34-35页 |
·英国公共项目PFI 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37页 |
·PFI 制度简介 | 第35页 |
·PFI 制度在英国的实践 | 第35页 |
·PFI 制度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5-36页 |
·PFI 制度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启示 | 第36-37页 |
·美国环保休耕计划生态建设工程风险分担的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补偿标准的多样化 | 第37页 |
·补偿期限较长且补偿机制具有动态性 | 第37-38页 |
·CRP 工程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 | 第38页 |
·CRP 工程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启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财政投资风险分担的原则、主体和方式 | 第39-45页 |
·风险分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9-40页 |
·风险分担的必要性 | 第39页 |
·风险分担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风险分担的原则 | 第40-41页 |
·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 | 第40-41页 |
·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 | 第41页 |
·风险与控制力对称原则 | 第41页 |
·各参与方应该为其自身的恶意行为或渎职引起的风险负责 | 第41页 |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 | 第41-43页 |
·风险分担的主体 | 第43-44页 |
·风险分担的方式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建立西部生态重建财政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 第45-53页 |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 第45-47页 |
·开征生态建设税,增加生态建设财政专项资金 | 第45-46页 |
·发行生态建设彩票,筹集民间资金 | 第46页 |
·发行长期国债,建立长期投融资机制 | 第46-47页 |
·争取国际投资,扩大建设资金来源 | 第47页 |
·转变财政投资方式 | 第47-50页 |
·由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间接投资为主 | 第47-48页 |
·由资金投入为主转变为政策投入为主 | 第48-49页 |
·由生态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购买为主 | 第49页 |
·由生态建设补偿变为补偿与奖励相结合 | 第49-50页 |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 第50页 |
·建立财政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 第50-51页 |
·建立明晰的生态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 第51-52页 |
·引入PFI 制度,大力发展企业主导型生态建设模式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