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秦岭山地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关系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植被与环境关系概述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0-11页 |
| ·小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24页 |
|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及发展 | 第12-15页 |
| ·格局与过程 | 第12-13页 |
| ·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 | 第13页 |
| ·尺度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 ·多尺度问题 | 第14页 |
| ·景观生态学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植被生态学发展 | 第15-19页 |
| ·秦岭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和植被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3S”技术在植被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30页 |
|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 第24-25页 |
| ·气候 | 第25-26页 |
| ·土壤 | 第26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 ·自然资源特点 | 第26-28页 |
| ·秦岭水文资源 | 第26-27页 |
| ·秦岭植被概况 | 第27页 |
| ·秦岭森林资源 | 第27-28页 |
| ·丰富的生物资源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30-41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基础图件绘制与分析 | 第32-40页 |
| ·图件来源 | 第32-38页 |
| ·研究数据获取与图件绘制分析 | 第38-39页 |
|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植被类型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分析 | 第41-63页 |
| ·植被类型整体空间分布状况 | 第41-42页 |
| ·植被与降水的关系 | 第42-47页 |
| ·降水资源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 第42页 |
| ·降水量与秦岭山地植被的关系分析 | 第42-47页 |
| ·植被与温度的关系 | 第47-51页 |
| ·光热水耦合作用特征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 第47页 |
| ·年均温与秦岭山地植被的关系分析 | 第47-51页 |
| ·植被与海拔的关系 | 第51-56页 |
| ·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 第51页 |
| ·海拔与秦岭山地植被的关系分析 | 第51-56页 |
| ·植被与坡度的关系 | 第56-58页 |
| ·植被格局分异的成因 | 第56页 |
| ·坡度与植被的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 ·坡向与植被的关系分析 | 第58-60页 |
| ·各植被类型的最优生长环境区间综合统计 | 第60-61页 |
| ·综合环境梯度与植被划分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植被数量分析 | 第63-70页 |
| ·数量分析方法比较 | 第63页 |
| ·植被的结构梯度分析 | 第63-68页 |
| ·各环境因子之间与其排序轴之间的相关性 | 第64-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4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讨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