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6-25页 |
一、题目释义 | 第6-10页 |
二、相关学术史的回顾 | 第10-18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及其他 | 第19-25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三) 几个基本概念及理论问题的说明 | 第21-25页 |
第一章 萌生期:20世纪初—20年代初 | 第25-61页 |
第一节 “活的文学”与民间文艺学之话语诞生 | 第26-41页 |
第二节 “人的文学”与民间文艺学之话语形成 | 第41-61页 |
第二章 推展期: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 | 第61-88页 |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理论繁荣 | 第61-72页 |
第二节 “变异性”“传承性”作为显性话语 | 第72-88页 |
第三章 转型期: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中期 | 第88-120页 |
第一节 从“文艺的”到“学术的”话语范式转换 | 第88-101页 |
第二节 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的民间文艺学话语转型 | 第101-120页 |
第四章 迷茫期:40年代中后期—50年代初 | 第120-144页 |
第一节 从“阶级”到“人民性”的话语建构 | 第120-131页 |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人民文学”的迷茫 | 第131-144页 |
第五章 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嬗变的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 第144-166页 |
第一节 话语嬗变的机制 | 第144-151页 |
第二节 话语嬗变的当代意义 | 第151-166页 |
附录 | 第16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后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