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空气调节系统论文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的大温差送风高精度恒温空调系统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选题背景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15-27页
     ·恒温空调系统发展、研究现状第15-17页
     ·恒温室空调内的扰动源特性研究现状第17页
     ·空调大温差送风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恒温室气流组织优化研究第18页
     ·恒温空调控制发展、研究现状第18-21页
     ·预测控制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1-27页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大温差送风储存环隧道扰量特性CFD数值模拟研究第29-56页
   ·CFD数值模拟方法第29-32页
     ·数值计算采用的基本控制方程组第29-31页
     ·室内空气流动湍流模型的选取第31-32页
   ·大设备散热量促使大温差送风技术的提出第32-33页
   ·冷却水和空调系统设备散热量的分担率第33-34页
   ·储存环隧道空调送风方式优化第34-38页
     ·储存环隧道计算模型第34-35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35-38页
   ·实验大厅送风方式优化第38-43页
     ·实验大厅计算模型第39-40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40-43页
   ·扰量临界范围第43-55页
     ·扰量理论分析第43-46页
     ·单扰量临界范围第46-52页
     ·多扰量临界范围第52-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恒温室典型单元段扰量特性CFD数值模拟研究第56-71页
   ·恒温室典型单元段简化模型第56-57页
   ·大温差送风对恒温室典型单元段指标参数的影响第57-63页
     ·大温差送风对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第57-59页
     ·大温差送风对速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第59-60页
     ·大温差送风对温度动态响应特性的影u向第60-63页
   ·单元段与原模型扰量临界范围对比分析第63-70页
     ·单扰量临界范围对比第64-67页
     ·多扰量临界范围对比第67-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恒温室典型单元段气流组织优化研究第71-96页
   ·恒温室典型单元段模型第71-72页
   ·空调气流组织理论计算分析第72-76页
   ·不同气流组织典型单元段温度场均匀性第76-78页
   ·不同气流组织典型单元段速度场均匀性第78-79页
   ·恒温室气流组织抗干扰能力第79-88页
     ·恒温室气流组织内扰量作用能力第80-81页
     ·恒温室和外围房间气流组织外扰量作用能力第81-85页
     ·不同气流组织抗内外扰量共同作用能力第85-86页
     ·不同气流组织温度稳定性指标第86-88页
   ·气流组织抗干扰能力实验研究第88-94页
     ·实验装置和仪器第88-8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89-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恒温室温度DMC-PID串级控制研究第96-129页
   ·高精度恒温室空调系统控制策略第96-98页
   ·恒温室温度动态矩阵控制第98-111页
     ·动态矩阵控制基本算法第98-103页
     ·控制系统建模第103-106页
     ·控制系统仿真第106-111页
   ·恒温室温度参数寻优PID控制第111-117页
     ·恒温室温度PID控制系统第111-112页
     ·PID控制器参数寻优方法第112-116页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第116-117页
   ·恒温室温度DMC-PID串级控制系统第117-128页
     ·室温DMC-PID串级控制系统结构设计第117-119页
     ·室温DMC-PID串级控制系统的分析第119-123页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第123-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DMC-PID串级控制在电磁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应用第129-142页
   ·电磁铁设备冷却水温度广义预测控制第129-134页
     ·广义预测控制基本算法第129-133页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第133-134页
   ·电磁铁设备温度DMC-PID串级控制系统第134-141页
     ·电磁铁设备温度DMC-PID串级控制系统结构设计第134-136页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第136-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2-145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42-143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43-144页
   ·展望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2页
作者简介第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险合同的弃权和禁止反言
下一篇:P2P流量识别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