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概论 | 第14-27页 |
·水体中污染物的危害 | 第14-15页 |
·水处理方法、原理和技术 | 第15-25页 |
·水处理方法和原理 | 第15-17页 |
·水处理技术 | 第17-25页 |
·混凝技术 | 第17-18页 |
·活性炭及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 | 第18-19页 |
·生物活性炭技术 | 第19-20页 |
·臭氧氧化技术 | 第20页 |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 | 第20-24页 |
·膜过滤技术 | 第24-25页 |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学术构想与思路 | 第25-26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27-3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活性炭材料表征 | 第29-30页 |
·炭材料及器皿预处理 | 第30-31页 |
·生物挂膜 | 第31-32页 |
·水样概况 | 第32-34页 |
·水处理装置及实验 | 第34-36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4-35页 |
·处理微污染原水 | 第35页 |
·处理模拟苯酚废水 | 第35-36页 |
·水质的分析 | 第36-37页 |
第3章 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37-53页 |
·菌种的来源 | 第37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37-39页 |
·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 第39-40页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40-52页 |
·微污染原水曲种 | 第40-45页 |
·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工程菌 | 第45-50页 |
·菌种变化 | 第50-51页 |
·除酚工程菌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生物活性炭纤维技术处理微污染原水 | 第53-82页 |
·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54-55页 |
·生物挂膜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55-57页 |
·炭表面微生物固定与生长 | 第57-58页 |
·BACF处理微污染原水 | 第58-77页 |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UV_(254)有机物 | 第58-69页 |
·三种炭柱处理效果比较 | 第59-63页 |
·水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63-67页 |
·生物硝化、反硝化机理 | 第67-69页 |
·生物去除有机物机理 | 第69页 |
·总磷的去除 | 第69-72页 |
·处理效果比较 | 第69-70页 |
·生物除磷机理 | 第70-72页 |
·去除重金属锌离子 | 第72-77页 |
·去除效果 | 第72-73页 |
·影响因素 | 第73-76页 |
·生物吸附重金属机理 | 第76-77页 |
·生物活性炭纤维再生 | 第77-80页 |
·去除氨氮、亚硝酸的BACF再生 | 第77-79页 |
·处理有机物的BACF再生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处理模拟苯酚废水 | 第82-104页 |
·O_3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2-89页 |
·反应时间和初始浓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 第82-84页 |
·表观反应动力学常数与苯酚浓度的关系 | 第84-86页 |
·pH值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温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氧化过程中的TOC变化 | 第88-89页 |
·O_3-BACF对苯酚的去除效果 | 第89-90页 |
·O_3-BACF再生:反冲洗参数的优化 | 第90-92页 |
·O_3-BACF柱膨胀情况的确定 | 第90-91页 |
·冲洗时间的确定 | 第91页 |
·再生效果考察 | 第91-92页 |
·单一菌种对苯酚的降解效果 | 第92-98页 |
·菌种驯化前后降解苯酚的比较 | 第93-94页 |
·温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94-95页 |
·pH值对降解的影响 | 第95-96页 |
·曝气对降解的影响 | 第96页 |
·苯酚降解过程中体系的pH值变化、菌浓度变化苯酚降解 | 第96-98页 |
·O_3-BACF对苯酚的HPLC分析 | 第98-100页 |
·O_3-BACF动力学初讨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