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理论论文

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系统特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符号说明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前景第17-2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研究成果应用前景第19-20页
   ·国内外在该方向研究发展的现状及分析第20-22页
     ·国外情况第20页
     ·国内情况第20-22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系统组成及原理第24-34页
   ·SLCCGT系统结构及运行原理第24-25页
   ·SLCCGT系统主要特点第25页
     ·燃料超低热值第25页
     ·CH_4 催化燃烧第25页
   ·主要技术关键点第25-28页
     ·系统燃料量大第26页
     ·含尘量大第26页
     ·启动燃烧系统第26页
     ·回热系统第26-27页
     ·催化燃烧室第27-28页
   ·催化燃烧实验第28-31页
     ·催化燃烧反应机理第28-29页
     ·催化燃烧实验第29-31页
   ·SLCCGT与传统燃气轮机的异同第31-33页
     ·燃料与空气的预混第32页
     ·燃烧方式第32页
     ·燃料浓度变化率第32-33页
     ·工质流量第33页
     ·燃烧室热阻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稳态热力循环计算及分析第34-59页
   ·稳态热力循环机理分析第34-38页
     ·压气机部分第35页
     ·回热器部分第35-36页
     ·燃烧室部分第36页
     ·透平部分第36-37页
     ·燃料消耗量和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第37-38页
   ·SLCCGT热力循环特性分析第38-41页
     ·燃气定压比热容第38页
     ·燃烧室温升第38-39页
     ·各状态点温度第39-40页
     ·工质流量第40-41页
   ·热力循环主要参数第41-42页
     ·热力循环计算初参数第41-42页
     ·热力循环计算参数变化范围第42页
   ·热力循环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2-55页
     ·甲烷浓度对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第45-49页
     ·压气机压比对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第49-52页
     ·甲烷浓度对燃烧室出口温度的影响第52-54页
     ·循环温比对SLCCGT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第54-55页
     ·热力计算结论第55页
   ·SLCCGT循环最优设计方案计算第55-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压气机和透平结构和气动特性第59-71页
   ·概述第59页
   ·压气机特性计算及分析第59-65页
     ·整体结构第59-60页
     ·结构设计第60-62页
     ·特性计算第62-63页
     ·压气机特性分析第63-65页
   ·透平特性计算及分析第65-70页
     ·整体结构第65-66页
     ·结构设计第66-67页
     ·特性计算第67-68页
     ·透平特性分析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基于Simulink的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动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第71-93页
   ·概述第71页
   ·SLCCGT数学模型第71-82页
     ·转子模型第72-73页
     ·压气机模型第73-75页
     ·回热器模型第75-78页
     ·燃烧室模型第78-79页
     ·透平模型第79-82页
   ·SLCCGT仿真及结果分析第82-91页
     ·SLCCGT系统仿真参数确定第82-83页
     ·SLCCGT系统动态仿真第83-90页
     ·额定负荷动态仿真稳定值与稳态计算值的比较第90-91页
   ·数学模型尚需改进的地方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93-98页
   ·总结第93-96页
     ·主要研究工作第93-94页
     ·主要研究结果第94-95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95-96页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104页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4-105页
缩略语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电视系统级复用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国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