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裂缝性油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12-16页
     ·常量形状因子研究现状第16-19页
     ·时变形状因子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主要成果第22页
   ·创新点第22-24页
第2章 裂缝性油藏渗流机理第24-37页
   ·裂缝油藏的采油机理第24-26页
     ·裂缝性油藏和常规油藏的差异第24-25页
     ·裂缝性油藏的采油机理第25-26页
   ·低渗基质孔隙渗流机理第26-30页
     ·地层因素引起的启动压力梯度现象第27-29页
     ·流体性质引起的启动压力梯度现象第29-30页
   ·缝洞介质的渗流机理第30-37页
     ·缝洞介质的描述参数第30-31页
     ·光滑裂缝的渗流特性与立方定律第31-32页
     ·粗糙裂缝的渗流特性第32-33页
     ·迂曲度和裂缝渗透率的关系第33-36页
     ·缝洞的渗流特性第36-37页
第3章 裂缝性油藏渗流的物理数学模型第37-43页
   ·双重孔隙达西流模型第38-40页
     ·无限大地层第39页
     ·有界封闭地层第39-40页
   ·双重双渗透达西流模型第40页
   ·双重介质非达西流模型第40-41页
   ·考虑表皮和井筒储存效应的双重介质达西流模型第41-42页
   ·考虑表皮和井筒储存效应的双重介质非达西流模型第42-43页
第4章 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第43-80页
   ·形状因子概述第43-44页
   ·基于基质的形状因子第44-47页
   ·基于裂缝的形状因子第47-49页
   ·考虑迂曲度的形状因子第49-63页
     ·裂缝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49-51页
     ·低渗基质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和窜流方程第51-53页
     ·一维流动(单条裂缝)的窜流方程及形状因子第53-56页
     ·二维流动(两条裂缝)的窜流方程及形状因子第56-58页
     ·三维流动(三条裂缝)的窜流方程及形状因子第58-63页
   ·与时间有关的形状因子第63-70页
     ·一维流动与时间有关的形状因子第65-67页
     ·二维流动与时间有关的形状因子第67-68页
     ·三维流动与时间有关的形状因子第68-70页
   ·不同形状因子和累计窜流量的关系第70-74页
     ·相同裂缝数不同形状因子的累计窜流量第70-72页
     ·不同裂缝数的累计窜流量第72-74页
   ·不同形状因子和基质平均压力的关系第74-80页
     ·相同裂缝数不同形状因子的基质平均压力变化第75-77页
     ·不同裂缝数的基质平均压力变化第77-79页
     ·时变和常量形状因子对基质平均压力变化的影响第79-80页
第5章 裂缝性油藏产能预测第80-101页
   ·裂缝油藏产能预测变化的机理分析第80-81页
   ·裂缝油藏的理论模型第81页
   ·裂缝油藏的数学模型第81-84页
   ·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值反变换(Stehfest368算法)第84-85页
   ·地层参数对产量响应曲线的影响第85-90页
     ·无因次产量响应曲线特征描述第85-86页
     ·储容系数对无因次产量响应的影响(λ≠0)第86-87页
     ·储容系数对无因次产量响应的影响(λ=O)第87-88页
     ·窜流系数对无因次产量响应的影响第88页
     ·表皮系数对无因次产能的影响第88-89页
     ·形状因子对无因次产能的影响第89-90页
   ·无因次产量理论图版第90-92页
   ·桩西古潜山储集空间类型第92-93页
     ·孔隙第92-93页
     ·裂缝第93页
     ·溶洞第93页
   ·裂缝特征第93-94页
   ·油藏开采特征第94页
   ·图版拟合及参数计算第94-97页
   ·产能预测第97-98页
   ·可压缩流体的产能预测方法第98-101页
第6章 形状因子在试井解释中的应用第101-106页
   ·解释所用参数第101-102页
   ·双重孔隙达西流模型第102-103页
   ·压力恢复典型曲线拟合分析第103-105页
   ·形状因子对拟合曲线的影响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附录第115-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桥梁深水基础选型研究
下一篇:以胜任力为核心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