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放逐:福柯文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生平、著作与影响 | 第10-13页 |
二、文学旨趣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方法与现状 | 第14-16页 |
四、课题的创新性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主体的隐匿与文学的“诞生” | 第18-40页 |
第一节 “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 | 第18-28页 |
一、人真正存在着吗? | 第18-22页 |
二、作者的面孔 | 第22-28页 |
第二节 考古学、谱系学与文学的“出现” | 第28-40页 |
一、方法论前提:考古学诉求中的谱系学因素 | 第29-33页 |
二、认识型、表象的衰落及三种补偿 | 第33-35页 |
三、文学的“出现” | 第35-40页 |
第二章 福柯的文本解读策略 | 第40-62页 |
第一节 福柯与德里达之争 | 第40-47页 |
第二节 解读策略之回到原文与细读 | 第47-54页 |
一、回到文本本身 | 第48-52页 |
二、文本的细读 | 第52-54页 |
第三节 语境:文学与历史的互相求解 | 第54-62页 |
一、文学与历史的界线 | 第55-58页 |
二、文学语境中的历史 | 第58-62页 |
第三章 疯癫与文学 | 第62-78页 |
第一节 “疯癫”:“精神病”的抒情光辉 | 第62-70页 |
第二节 艺术家、疯癫与艺术品 | 第70-78页 |
一、疯癫何以进入作品? | 第70-74页 |
二、疯癫是艺术作品的缺席 | 第74-77页 |
三、思考:远离主体的疯癫真的存在吗?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后记 | 第84-86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