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前言 | 第11页 |
·微滤与反渗透 | 第11-13页 |
·膜污染 | 第13-15页 |
·膜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 第15-22页 |
·概述 | 第15-16页 |
·硅的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6-18页 |
·其他分析法 | 第18-19页 |
·铝的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光学分析法 | 第19-21页 |
·电化学分析法 | 第21-22页 |
·其他分析法 | 第22页 |
·膜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第22-25页 |
·概述 | 第22-23页 |
·超声波技术 | 第23-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MB-SiMo-OP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活性二氧化硅的研究 | 第27-35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8-31页 |
·吸收曲线 | 第28页 |
·溶液酸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钼酸铵用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亚甲基蓝用量的选择 | 第30页 |
·乳化剂OP用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最佳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1页 |
·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31页 |
·工作曲线 | 第31-32页 |
·样品分析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褪色原因探讨 | 第32-33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的作用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单核铝与多核铝的研究 | 第35-44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36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吸收光谱 | 第36-37页 |
·酸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第38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CPB用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NP用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显色时间及配合物的稳定性 | 第40页 |
·样品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40-41页 |
·预处理方式 | 第40页 |
·HCl用量 | 第40-41页 |
·水浴加热温度 | 第41页 |
·水浴加热时间 | 第41页 |
·工作曲线及灵敏度 | 第41页 |
·样品分析 | 第41-43页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41-42页 |
·样品加标回收实验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水质分析与评价 | 第44-53页 |
·概述 | 第44页 |
·水样的物理性质测定结果评价 | 第44-45页 |
·水中金属成分的测定结果评价 | 第45-47页 |
·水中非金属成分的测定结果评价 | 第47-49页 |
·水中与有机污染相关项目的测定结果评价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五章 超声波在反渗透系统中的应用 | 第53-61页 |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仪器与样品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自来水的实验方法 | 第53页 |
·微滤前污水的实验方法 | 第53页 |
·微滤水的实验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超声波频率的选择 | 第53-55页 |
·清水流量、浓水-清水流量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对比实验 | 第57-58页 |
·沉降实验 | 第58-60页 |
·超声波在反渗透系统的作用机制初探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第61-62页 |
·活性二氧化硅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 | 第61页 |
·单核铝与多核铝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 | 第61-62页 |
·水质分析与评价结果 | 第62页 |
·超声波处理方法的研究结果 | 第62页 |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 第62-6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