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本体建设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对比 | 第13-19页 |
1.2.1 OWL语言 | 第13-14页 |
1.2.2 Ontolingua 本体服务器 | 第14-15页 |
1.2.3 WonderWeb项目 | 第15-16页 |
1.2.4 CTXML语言和 C-OWL语言 | 第16页 |
1.2.5 正规化本体 | 第16-17页 |
1.2.6 P-OWL语言 | 第17-18页 |
1.2.7 小结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19-20页 |
1.4 论文内容组织 | 第20-21页 |
1.5 课题资助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本体基础知识 | 第22-36页 |
2.1 本体的概念 | 第22-28页 |
2.1.1 “Ontology”的哲学含义 | 第22-24页 |
2.1.1.1 古代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 | 第22-23页 |
2.1.1.2 近现代对 Ontology的批判 | 第23-24页 |
2.1.2 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本体 | 第24-28页 |
2.1.2.1 本体的引入 | 第24-25页 |
2.1.2.2 本体的定义 | 第25页 |
2.1.2.3 概念模型 | 第25-28页 |
2.2 本体的分类 | 第28-29页 |
2.3 本体的形式化 | 第29-35页 |
2.3.1 本体的建模 | 第29-31页 |
2.3.2 本体的表示语言 | 第31-35页 |
2.3.2.1 基于描述逻辑的语言 | 第31-35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模块化本体的概念和表示 | 第36-60页 |
3.1 模块化的认知方式 | 第36-38页 |
3.1.1 逻辑原子论 | 第36-37页 |
3.1.2 模块化的应用 | 第37-38页 |
3.2 模块化本体的建模 | 第38-46页 |
3.3 模块化本体的概念模型 | 第46-47页 |
3.4 模块化本体的表示 | 第47-57页 |
3.4.1 OWL-MO本体 | 第48-55页 |
3.4.2 MOWL语言 | 第55-57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模块化本体的推理 | 第60-70页 |
4.1 基于非模块化本体的推理 | 第60-65页 |
4.1.1 本体推理的概念和任务 | 第60-62页 |
4.1.2 Tableaux算法 | 第62-65页 |
4.1.2.1 算法步骤 | 第62-64页 |
4.1.2.2 算法复杂度 | 第64-65页 |
4.2 基于模块化本体的推理 | 第65-68页 |
4.2.1 二步式Tableaux算法 | 第66-68页 |
4.2.2 模块化本体推理的优势 | 第68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模块化本体的开发 | 第70-98页 |
5.1 现有的本体开发 | 第70-76页 |
5.1.1 本体建设原则 | 第70-72页 |
5.1.2 本体开发方法 | 第72-76页 |
5.1.2.1 本体工程 | 第73-75页 |
5.1.2.2 本体开发自动化 | 第75-76页 |
5.2 现有本体开发的局限 | 第76-77页 |
5.3 模块化本体开发的优势 | 第77-79页 |
5.4 模块化本体开发方法 | 第79-96页 |
5.4.1 模块化本体工程 | 第79-85页 |
5.4.1.1 模块化本体开发步骤 | 第79-80页 |
5.4.1.2 子领域的分解 | 第80-81页 |
5.4.1.3 本体模块的重用 | 第81-85页 |
5.4.2 模块化本体开发半自动化 | 第85-96页 |
5.4.2.1 子领域的半自动分解 | 第85-92页 |
5.4.2.2 重用模块的半自动选择 | 第92-96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模块化本体的进化 | 第98-110页 |
6.1 本体进化的动力 | 第98-100页 |
6.2 本体进化研究现状 | 第100-102页 |
6.2.1 版本管理法 | 第100-102页 |
6.3 模块化本体进化的版本管理 | 第102-109页 |
6.3.1 现有版本管理法的局限 | 第102-103页 |
6.3.2 本体模块版本进化 | 第103-108页 |
6.3.2.1 本体模块版本兼容性 | 第103-104页 |
6.3.2.2 本体模块修改操作兼容性 | 第104-106页 |
6.3.2.3 本体模块版本树 | 第106-107页 |
6.3.2.4 本体模块版本进化传播 | 第107-108页 |
6.3.3 模块化本体的进化优势 | 第108-109页 |
6.4 本章总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模块化本体的评价 | 第110-126页 |
7.1 本体可评价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7.2 模块化本体的一致性检验 | 第112-114页 |
7.2.1 逻辑推理一致性 | 第113页 |
7.2.2 模块结构一致性 | 第113-114页 |
7.3 模块化本体的模块化度量 | 第114-119页 |
7.3.1 度量指标 | 第114-116页 |
7.3.2 内聚度模型 | 第116-117页 |
7.3.3 耦合度模型 | 第117-119页 |
7.4 模块化本体的精确性评估 | 第119-124页 |
7.4.1 必要性 | 第119-120页 |
7.4.2 评估模型 | 第120-122页 |
7.4.3 复合本体模块的评估 | 第122-123页 |
7.4.4 评估模型的扩展 | 第123-124页 |
7.5 本章总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模块化本体建设环境 | 第126-134页 |
8.1 现有的本体建设环境 | 第126-128页 |
8.1.1 本体编辑器 | 第126-128页 |
8.1.2 本体服务器 | 第128页 |
8.2 模块化本体建设环境 | 第128-132页 |
8.2.1 本体编辑器需求分析 | 第129-130页 |
8.2.2 本体服务器需求分析 | 第130-132页 |
8.3 本章总结 | 第132-134页 |
第九章 总结和前瞻 | 第134-138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34-135页 |
9.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5-136页 |
9.3 模块化本体建设前景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