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3页 |
| ·沉积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东北地区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 ·学术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第19-21页 |
| ·创新点及主要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 第21-23页 |
| 2 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54页 |
|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板块构造格局 | 第23-40页 |
| ·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23-24页 |
| ·东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24-27页 |
| ·主要缝合带基本特征 | 第27-40页 |
| ·前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 | 第40页 |
| ·东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 第40-50页 |
| ·阴山-燕山造山带 | 第41-45页 |
| ·大兴安岭造山带 | 第45-47页 |
| ·松辽盆地基底构造带 | 第47页 |
| ·张广才岭造山带 | 第47-50页 |
| ·中新生代火山作用 | 第50-53页 |
| ·中生代火山作用 | 第50-52页 |
| ·新生代主要火山作用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3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演化 | 第54-106页 |
| ·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演化 | 第54-58页 |
| ·早侏罗世裂谷盆地 | 第54-57页 |
| ·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分割式前陆盆地 | 第57-58页 |
| ·变质核杂岩型、逆冲断层反转型和变质基底裂陷型裂谷盆地系 | 第58-61页 |
| ·变质核杂岩型 | 第58-60页 |
| ·逆冲断层反转型 | 第60页 |
| ·变质基底裂陷型 | 第60-61页 |
| ·裂陷与拆离复合型裂谷盆地系 | 第61-77页 |
| ·二连盆地-以赛汉塔拉凹陷为例 | 第62-72页 |
| ·地层层序 | 第62-64页 |
| ·下白垩统沉积岩相特征 | 第64-66页 |
| ·地震地质剖面及构造发育史剖面分析 | 第66-68页 |
| ·水平伸展量分析 | 第68-72页 |
| ·海拉尔盆地 | 第72-73页 |
| ·地层层序 | 第72-73页 |
| ·构造演化 | 第73-77页 |
| ·裂陷与区域深坳陷复合型裂谷盆地系 | 第77-95页 |
| ·松辽盆地北部-以宾县凹陷为例 | 第77-85页 |
| ·地层层序 | 第77-81页 |
| ·地震地质剖面及构造发育史剖面分析 | 第81-82页 |
| ·水平伸展量分析 | 第82-85页 |
| ·松辽盆地南部-以茫汉断陷为例 | 第85-92页 |
| ·地层层序 | 第85-88页 |
| ·地震地质剖面及构造发育史剖面分析 | 第88-89页 |
| ·水平伸展量分析 | 第89-92页 |
| ·沉积岩相特征分析 | 第92-94页 |
| ·构造演化 | 第94-95页 |
| ·伸展与走滑复合型盆地 | 第95-102页 |
| ·三江盆地-以绥缤坳陷为例 | 第96-99页 |
| ·地层层序 | 第96-98页 |
| ·地震地质剖面及构造发育史剖面分析 | 第98-99页 |
| ·构造演化 | 第99-102页 |
| ·西带、中带、东带裂谷盆地系异同点 | 第102-103页 |
| ·新生代狭窄型裂谷盆地系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6页 |
| 4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动力学背景分析与讨论 | 第106-113页 |
| ·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动力学背景 | 第106-108页 |
| ·晚侏罗世末期至白垩纪动力学背景 | 第108-110页 |
| ·新生代动力学背景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3页 |
| 5 结论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 附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