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综述《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一、整体研究 | 第9-11页 |
1 文献学的研究 | 第9-10页 |
2 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10页 |
3 《名医类案》中辨证论治方法的探讨 | 第10-11页 |
4 统计分析 | 第11页 |
二、分类研究 | 第11-14页 |
1 临床疾病的治疗特色分析 | 第11-12页 |
·急症 | 第11页 |
·中风 | 第11-12页 |
·消渴 | 第12页 |
·头痛 | 第12页 |
2 著名医家学术经验的分析 | 第12-14页 |
·晋唐医家 | 第12页 |
·罗谦甫 | 第12-13页 |
·朱丹溪 | 第13页 |
·滑寿 | 第13页 |
·江瓘父子 | 第13-14页 |
3 特殊治疗方法的分析 | 第14页 |
4 特殊药物的使用分析 | 第14页 |
三、其他 | 第14页 |
四、总结和分析 | 第14-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17-74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关于痹证的研究 | 第18-74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一、《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所记载病案的整体分析 | 第18-33页 |
1 病案的分类和用药 | 第19-31页 |
2 病案用药的整体分析 | 第31-33页 |
二、病案中内服方剂的统计 | 第33-40页 |
1 分类统计 | 第33-39页 |
肾痹方剂统计表 | 第33页 |
湿痹方剂统计表 | 第33-34页 |
湿热痹方剂统计表 | 第34页 |
虚痹方剂统计表 | 第34-35页 |
寒湿痹方剂统计表 | 第35-36页 |
风寒湿痹方剂统计表 | 第36页 |
寒痹方剂统计表 | 第36-37页 |
历节症方剂统计表 | 第37页 |
风湿痹 | 第37页 |
行痹方剂统计表 | 第37页 |
阴血虚火郁方剂统计表 | 第37页 |
热痹方剂统计表 | 第37-39页 |
2 汇总统计 | 第39-40页 |
三、病案中内服方剂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40-50页 |
1 二陈汤 | 第40-42页 |
2 通经散、舟车丸 | 第42-44页 |
3 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归脾汤 | 第44-46页 |
4 总结 | 第46页 |
5 与《中医内科学》书中常用的痹证方的比较 | 第46-50页 |
四、病案中内服中药的统计 | 第50-66页 |
1 分类统计 | 第50-63页 |
寒湿痹中药统计表 | 第50-51页 |
肾痹中药统计表 | 第51页 |
风寒湿痹中药统计表 | 第51-52页 |
寒痹中药统计表 | 第52-54页 |
虚痹中药统计表 | 第54-55页 |
历节证中药统计表 | 第55-56页 |
湿热痹中药统计表 | 第56-57页 |
风湿痹中药统计表 | 第57-58页 |
湿痹中药统计表 | 第58-59页 |
行痹中药统计表 | 第59-60页 |
阴血虚火郁中药统计表 | 第60-61页 |
热痹中药统计表 | 第61-62页 |
足痹中药统计表 | 第62-63页 |
2 汇总统计 | 第63-66页 |
中药汇总统计表 | 第63-66页 |
五、病案中内服中药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66-74页 |
1 当归 | 第66-67页 |
2 茯苓 | 第67-69页 |
3 白术 | 第69-70页 |
4 人参 | 第70-71页 |
5 秦艽 | 第71-72页 |
6 总结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