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 第1-21页 |
一、引子 | 第11-15页 |
二、什么是控制论?——由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和特征谈起 | 第15-21页 |
1. 何谓控制?——控制概念的属性 | 第16-17页 |
2. 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 第17-19页 |
3. 如何控制?控制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 第19-20页 |
4. 受控制论影响的基本领域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历史的氤氲:控制论思想的萌芽 | 第21-27页 |
一、信息与通讯 | 第21-22页 |
二、机器与生命体的类比 | 第22-24页 |
三、自动化运动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群体的共意:控制论思潮的涌动 | 第27-47页 |
一、反馈,控制,通讯和计算——从工程师的角度看 | 第28-32页 |
二、反射,调节,稳态——生理学中发展出的观点 | 第32-34页 |
1. 反射,调节,稳态 | 第32页 |
2. 神经,全或无法则,脑,生物电 | 第32-34页 |
三、心理学方面的早熟 | 第34-36页 |
四、计算机的作用 | 第36-38页 |
五、跨学科合作 | 第38-43页 |
六、信息论 | 第43-45页 |
七、其它领域的共鸣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控制论在美国(1943-1970) | 第47-65页 |
一、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科技与社会——控制论产生的背景 | 第47-49页 |
二、《控制论》的出版和维纳的创造性综合 | 第49-53页 |
三、梅西基金会议——控制论群体的形成和扩大 | 第53-65页 |
1. 梅西基金会(Josiah Macy,Jr. Foundation) | 第54页 |
2. 控制论会议 | 第54-59页 |
3. 控制论群体 | 第59-65页 |
第五章 控制论传播——从美国到世界 | 第65-83页 |
一、控制论的普及和推广 | 第65-67页 |
二、赛博语言——控制论通用、统一语言的形成与应用 | 第67-75页 |
1. 赛博语言的建立 | 第68-69页 |
2. 赛博语言的功能——从类比、综合到隐喻 | 第69-71页 |
3. 从隐喻到隐喻——赛博语言的循环、反馈和扩张 | 第71-73页 |
4. 赛博语言受控制吗? | 第73-75页 |
三、控制论的发展 | 第75-83页 |
1. 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76-77页 |
2. 生物控制论进展 | 第77-79页 |
3. 人工智能的发展 | 第79-81页 |
4. 经济控制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控制论在苏联 | 第83-103页 |
一、苏联在控制论领域的已有成就和相关重要人物 | 第83-85页 |
二、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科技和社会 | 第85-88页 |
1. 科学机构的不断发展 | 第85-87页 |
2. 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 第87-88页 |
三、反控制论运动:传播开始的波谷 | 第88-91页 |
四、为控制论平反 | 第91-96页 |
1. 计算机技术作为控制论技术的双重作用 | 第91-93页 |
2. 控制论的合法化 | 第93-96页 |
五、控制论的盛行 | 第96-100页 |
1. 赛博语言的全面胜利 | 第96-98页 |
2. 全能的控制论? | 第98-100页 |
六、控制论的工具性——对控制论在苏联传播的思考 | 第100-103页 |
第七章 控制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103-120页 |
一、李郁荣和钱学森:中国的两位控制论先驱者 | 第103-105页 |
二、控制论是否产生于清华园?——维纳、控制论与中国 | 第105-107页 |
三、控制论概念的传入(1949-1955) | 第107-109页 |
1. 建国之初国内的科学与社会背景 | 第107页 |
2. 控制论概念的传入——两篇重要文献 | 第107-109页 |
四、控制论问题的翻译出版与研究工作 | 第109-115页 |
1. 量化分析 | 第109-112页 |
2. 质量分析——国内对控制论哲学问题认识的深入 | 第112-115页 |
五、科学界对控制论的探索与相应队伍建设 | 第115-118页 |
1. 钱学森及其工程控制论的影响 | 第115页 |
2. 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 第115-117页 |
3. 生物学控制论 | 第117-118页 |
六、传播模式——哲学先行,平行推动 | 第118-120页 |
第八章 控制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还是普罗秋斯(Proteus)?——对控制论传播境遇的思考 | 第120-126页 |
1. 价值第一原则 | 第122页 |
2. 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科学传播的作用力分析 | 第122-123页 |
3. 在科学传播中,有对外来科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过程 | 第123-124页 |
4. 接受图式的作用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附: 本人发表文章一览 | 第135-136页 |
后记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