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8页 |
2. 概念界定 | 第8页 |
3. 主要观点 | 第8-9页 |
4. 结构安排 | 第9-10页 |
第二章 “讲古”与中国叙事 | 第10-22页 |
第一节 中国人和中国的岁月 | 第10-15页 |
1) 笔下的苦难 | 第10-11页 |
2) 苦难背后的所指 | 第11-15页 |
第二节 中国式叙述场景:以家庭为叙述中心 | 第15-22页 |
1. 作为中国象征的红色 | 第15-17页 |
2. 家庭场景内的婚姻生活 | 第17-20页 |
3. 固定的文化符号—麻将 | 第20-21页 |
4. 意味深长的中国饮食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揽镜自照与中国叙事 | 第22-36页 |
第一节 看到的中国人 | 第22-26页 |
第二节 看到的美国人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眼中的华人与华人社会 | 第28-36页 |
1. 留学生:宋词式的委婉与叹息 | 第28-29页 |
2. 新移民:理智与情感之间 | 第29-35页 |
1) 唐人街:一个肮脏落后之地,却不失宗教色彩。 | 第29-30页 |
2) 美国: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国度 | 第30-35页 |
3. 华裔:偏倚的感情认同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性别与中国叙事 | 第36-54页 |
第一节 叙事者的性别与中国叙事 | 第37-46页 |
第二节 被叙述的男性:缺席与去势 | 第46-49页 |
1. 留学生:男性虽已被女性抢去风头,但仍占份量。 | 第46-47页 |
2. 新移民:男性既受屈辱,却又维持拯救者的姿态 | 第47-48页 |
3. 华裔:男性被“阉割”、被“贬低”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被叙述的女性:母亲—祖国的隐喻 | 第49-53页 |
第四节 影视文本中的性政治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矛盾挣扎的根源 | 第54-62页 |
第一节 不可避免的文化断层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文化矛盾心态—东方主义色彩与反东方主义色彩的角力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中国叙事的矛盾根源 | 第57-62页 |
1. 对美国文化的“敌意”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留学生作家的矛盾心态 | 第57-58页 |
2. 徘徊在两种文化间的爱恨交缠—新移民作家的矛盾心态 | 第58-59页 |
3. “讨好”美国文化的潜意识与“根在中国”的意识觉醒—华裔作家的矛盾心态 | 第59-62页 |
1) “讨好”美国文化的潜意识 | 第59-60页 |
2) “根在中国”的意识觉醒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