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引言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21页 |
| ·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 第11-12页 |
|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2-14页 |
| ·旅游业对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14-19页 |
| ·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19-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有助于了解河南省未来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 第21-22页 |
| ·有利于制定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合理客源市场发展规划 | 第22页 |
| ·有利于提升河南省的整体旅游竞争力 | 第22-23页 |
| ·旅游客源市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路线 | 第24页 |
| ·资料来源 | 第24-25页 |
| 2. 客源市场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 3. 建立函数模型 | 第27页 |
| 4. 各指标原始数据 | 第27-31页 |
| ·各市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指标 | 第28页 |
| ·各市居民收入状况的原始数据 | 第28-29页 |
| ·各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原始数据 | 第29-31页 |
| 5. 对于原始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 | 第31-38页 |
| ·DELPHI法 | 第31-3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3-37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定义 | 第3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34-3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在本文的应用 | 第36-37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37-38页 |
| ·聚类分析法的定义 | 第37页 |
| ·聚类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 ·聚类分析法在本文的应用 | 第38页 |
| 6. 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 ·各指标综合得分 | 第38-39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 7. 造成各市处于不同客源市场强度区的原因 | 第41-44页 |
| ·对各个指标进行排序 | 第41-42页 |
| ·各个指标的聚类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人口密度的聚类结果 | 第42页 |
| ·城镇化水平的聚类结果 | 第42页 |
| ·各市居民收入水平的聚类结果 | 第42-43页 |
| ·各市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聚类结果 | 第43页 |
| ·各分类结果汇总 | 第43-44页 |
| 8. 河南省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 ·河南省总体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 第44-45页 |
| ·河南省各个指标分类的综合分析 | 第45-46页 |
| ·河南省各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 第46-48页 |
| 9. 提升河南省各市客源市场强度的对策 | 第48-60页 |
| ·从产生推力的方面提升河南省各市旅游客源市场强度的对策 | 第48-52页 |
| ·针对第一类市的对策 | 第48-50页 |
| ·针对第二类、第三类市的对策 | 第50-51页 |
| ·针对第四类和第五类市的对策 | 第51-52页 |
| ·从产生拉力的方面提升河南省各市旅游客源市场强度的对策 | 第52-60页 |
|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4页 |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4-55页 |
| ·增加短途旅行 | 第55-56页 |
| ·制定灵活有效的旅游产品价格 | 第56页 |
| ·制定特殊的农民出游政策 | 第56-57页 |
| ·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 第57-58页 |
|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 第58-59页 |
| ·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居民出游 | 第59-60页 |
| 10.结语 | 第60页 |
| 11.创新与不足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后 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