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7页 |
1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 第17-29页 |
·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概念的怀疑 | 第17-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的塑造:社会心理学方法 | 第17-20页 |
·人与世界关系发展中的定型:性格构造 | 第20-21页 |
·社会性格是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中介 | 第21-24页 |
·概述:对弗洛伊德人的概念的批判 | 第24-29页 |
2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 | 第29-50页 |
·性格的动力概念 | 第29-32页 |
·性格取向 | 第32-45页 |
·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 第32-37页 |
·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 | 第37-45页 |
·各种取向的联系与混合 | 第45-46页 |
·成长的症结与死亡的症结 | 第46-50页 |
·热爱生命和恋尸狂与弗洛伊德的爱欲和死的愿望的联系 | 第46-48页 |
·自恋和乱伦共生现象 | 第48-49页 |
·成长的症结与死亡的症结的混合及联系 | 第49-50页 |
3 弗洛姆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 第50-72页 |
·人的本质理论 | 第50-59页 |
·人的本质或本性 | 第50-52页 |
·人的二律背反 | 第52-54页 |
·作为人性的人的需要 | 第54-59页 |
·人的历史 | 第59-64页 |
·作为历史哲学的弥塞亚思想中的人类历史观 | 第59-62页 |
·弗洛姆对马克思历史观理论的继承 | 第62-64页 |
·历史中的人的异化 | 第64-72页 |
·弗洛姆的异化概念在文化历史中的根基 | 第64-65页 |
·作为偶像崇拜的异化 | 第65-67页 |
·克服异化的可能性 | 第67-69页 |
·异化概念的混淆 | 第69-72页 |
4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宗教 | 第72-108页 |
·权威与宗教 | 第73-88页 |
·理性和非理性权威 | 第73-76页 |
·权威性格和革命性格以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 第76-84页 |
·宗教的本质和功能 | 第84-86页 |
·权威主义宗教与人道主义宗教 | 第86-88页 |
·弗洛姆对上帝概念的历史解释 | 第88-93页 |
·作为实现 X 体验的人道主义宗教 | 第93-97页 |
·通往人道主义 X 体验的道路 | 第97-99页 |
·作为神秘主义“太一”的 X 体验 | 第99-108页 |
5 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 | 第108-146页 |
·作为生活艺术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伦理学 | 第108-111页 |
·人道主义伦理学基础 | 第111-115页 |
·“人的科学”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 第111-114页 |
·获得客观伦理规范和价值知识的途径 | 第114-115页 |
·人的道德能力 | 第115-126页 |
·与人的潜在善有关的问题 | 第116-117页 |
·人的道德能力的决定因素 | 第117-118页 |
·作为人的道德能力的决定因素的性格或本能 | 第118-121页 |
·人的选择能力 | 第121-124页 |
·权威主义良心与人道主义良心 | 第124-126页 |
·从神学伦理规范中发现人道主义伦理的意义 | 第126-146页 |
·当代神学伦理的自我认识 | 第127-132页 |
·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的批判 | 第132-146页 |
·人的规范的“自明”性质的探索 | 第132-133页 |
·性格是认识方法、人类学反思和伦理规范原则的统一 | 第133-134页 |
·经验事实及对伦理认识的意义 | 第134-138页 |
·哲学人类学反思及对伦理认识的意义 | 第138-142页 |
·概述:以人的“自明”本性为基础的伦理规范 | 第142-146页 |
6 弗洛姆的思想来源 | 第146-175页 |
·麦芒尼德斯:对上帝否定知识的犹太教传统 | 第146-150页 |
·科恩:犹太宗教哲学中的哲学与伦理关系 | 第150-155页 |
·扎尔曼:神秘主义的道德气质 | 第155-164页 |
·马克思:人是历史的产物 | 第164-175页 |
7 弗洛姆的思想形式 | 第175-193页 |
·入迷-导泻概念模式及无内容规则 | 第175-182页 |
·托彼特斯基的无内容规则概念和功能 | 第175-177页 |
·入迷-导泻概念模式的历史及其思想形式 | 第177-178页 |
·辩证法概念与入迷-导泻模式中产生的无内容规则 | 第178-182页 |
·弗洛姆著作中的辩证法思想 | 第182-193页 |
·入迷-导泻模式传统中的弗洛姆思想 | 第182-186页 |
·作为思想模式的辩证法和无内容规则 | 第186-189页 |
·对辨证思考的述求及其批判 | 第189-193页 |
8 生活的艺术:占有或生存 | 第193-206页 |
·作为性格学概念的占有和生存模式 | 第193-202页 |
·占有和生存:人类真实的终极考察 | 第193-194页 |
·两种模式的定义 | 第194-195页 |
·两种模式的特征 | 第195-201页 |
·作为性格结构基本取向的占有和生存 | 第201-202页 |
·人道主义宗教是人的人道主义理解的基础 | 第202-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6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16-220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20-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