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及方法 | 第12-16页 |
| 1.材料 | 第12页 |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2页 |
| 2.方法 | 第12-16页 |
| ·分组及处理 | 第13页 |
| ·大鼠关节炎模型建立 | 第13页 |
| ·给药方法 | 第13页 |
| ·关节症状评分 | 第13页 |
| ·取材方法 | 第13-14页 |
| ·FNF-a、IL-1、PGE2的检测 | 第14-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16-20页 |
| 1.一般情况观察 | 第16页 |
| 2.关节炎症状观察 | 第16页 |
| 3.关节炎指数积分的评定结果 | 第16-17页 |
| 4.血浆FNF-a、IL-1、PGE2的测定结果 | 第17-2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0-34页 |
| 1.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第20-24页 |
|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页 |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 第20-22页 |
| ·中医药治疗类风关的实验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2.西医对类风关的认识 | 第24-27页 |
| ·西医对类风关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4-25页 |
| ·西医对类风关的治疗现状 | 第25-27页 |
| 3.本实验的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 第27页 |
| 4.实验研究指标选择的意义 | 第27-28页 |
| 5.FNF-a、IL-1和PGE2在类风关的发病机制 | 第28-30页 |
| 6.三虎丸组方特色 | 第30-32页 |
| 7.三虎丸的作用机制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综述 | 第40-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