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0页 |
1 D-青霉胺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第8-10页 |
1.1 D-青霉胺与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反应 | 第8页 |
1.2 D-青霉胺与二硫代物的交换反应 | 第8-9页 |
1.3 D-青霉胺与醛的缩合 | 第9-10页 |
2 D-青霉胺的生产方法 | 第10页 |
3 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3.1 外消旋体 D、L-青霉胺化学制备法 | 第10-14页 |
4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4.1 手性化合物合成 | 第14-15页 |
4.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 第15-17页 |
5 D、L-青霉胺的拆分进展 | 第17-18页 |
5.1 D、L-青霉胺与二甲马钱子形成二甲马钱子碱盐 | 第18页 |
5.2 采用苏-1-(P-硝苯基)-2-氨基-1,3-丙二醇光学活性的碱 | 第18页 |
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20-54页 |
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0-21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1.2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0-21页 |
2 L-青霉胺的合成工艺总流程图 | 第21页 |
2.1 实验方案一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案二 | 第21页 |
3 乙酰-D、L-青霉胺的制备 | 第21-32页 |
3.1 制备原理 | 第21-22页 |
3.2 制备方法 | 第22页 |
3.3 产品的分析测定 | 第22-2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3.5 反应的机理的探讨 | 第27-30页 |
3.6 酰化消旋反应动力学的探讨 | 第30-32页 |
4 D、L-青霉胺消旋体的制备 | 第32-35页 |
4.1 制备原理 | 第32-33页 |
4.2 制备方法 | 第33页 |
4.3 最佳反应条件实验与结果 | 第33-34页 |
4.4 产品分析测试 | 第34-35页 |
5 D、L-青霉胺的拆分 | 第35-42页 |
5.1 采用优先结晶法拆分青霉胺 | 第36-38页 |
5.2 采用逆向结晶法 | 第38-40页 |
5.3 采用生成非对映体盐的方法 | 第40-42页 |
6 乙酰-D、L-青霉胺的拆分 | 第42-44页 |
6.1 L-(+)-N、N-二甲基氯霉胺拆分乙酰-D、L-青霉胺的原理 | 第42-43页 |
6.2 L-(+)-氯霉胺对乙酰-D、L-青霉胺的拆分 | 第43页 |
6.3 产品的分析测试 | 第43-44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7 L-青霉胺的制备 | 第44-54页 |
7.1 制备原理 | 第44-45页 |
7.2 制备方法 | 第45页 |
7.3 产品的分析测定 | 第45-47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7.5 水解过程的动力学探讨 | 第52-5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