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序公正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实现
1 绪论 | 第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第10页 |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2-13页 |
2 程序公正概说 | 第13-20页 |
·程序公正的历史演变 | 第13-15页 |
·程序公正的意义 | 第15-17页 |
·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的意义 | 第15-16页 |
·程序公正对司法公正的意义 | 第16页 |
·程序公正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 第16-17页 |
·程序公正的社会意义 | 第17页 |
·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 第17-20页 |
·国外学者的观点 | 第17-18页 |
·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18-20页 |
3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 第20-27页 |
·程序的中立性 | 第20-21页 |
·程序的平等性 | 第21-22页 |
·平等武装 | 第21-22页 |
·平等保护 | 第22页 |
·程序的公开性 | 第22-24页 |
·关于审前程序的公开 | 第23-24页 |
·关于审判程序的公开 | 第24页 |
·关于执行程序的公开 | 第24页 |
·程序的参与性 | 第24-25页 |
·程序的安定性 | 第25-26页 |
·程序的法定性 | 第26-27页 |
4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不公正的主要体现及原因 | 第27-37页 |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不公正的主要体现 | 第27-32页 |
·程序的中立性未能得到彻底体现 | 第27-29页 |
·程序的平等性失衡 | 第29-30页 |
·程序的公开性受限 | 第30-31页 |
·程序的参与性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 第31-32页 |
·程序的安定性受损 | 第32页 |
·影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刑事程序公正的影响 | 第32-33页 |
·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程序公正的影响 | 第33页 |
·现行司法体制对刑事程序公正的影响 | 第33-35页 |
·公安司法人员的素质对刑事程序公正的影响 | 第35-37页 |
5 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37-54页 |
·从理念到原则 | 第37-39页 |
·确立程序公正的理念 | 第37-39页 |
·确立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 | 第39页 |
·从制度到规则,完善刑事诉讼立法,实现程序公正 | 第39-47页 |
·改革与程序中立性不相符的规定 | 第40-41页 |
·增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抗辩能力 | 第41-44页 |
·增强执行程序的透明度 | 第44页 |
·加强对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的保障 | 第44-45页 |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45-46页 |
·限制再审程序启动的次数和期限 | 第46页 |
·建立刑事程序性制裁规则 | 第46-47页 |
·改革现行司法体制,保障刑事司法程序的公正 | 第47-51页 |
·实现司法独立,保障刑事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47-49页 |
·完善对司法的监督机制,保证刑事程序司法公正 | 第49-51页 |
·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的素质,促进公正司法 | 第51-54页 |
·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 | 第51-52页 |
·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