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农用抗生素概况 | 第9页 |
| ·抗生素杀菌剂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 ·春雷霉素(kasugamycin) | 第9-10页 |
| ·多抗霉素(Polyxin) | 第10页 |
| ·公主岭霉素(Gongzhulingmycin) | 第10页 |
| ·井岗霉素(Jinggangmycin) | 第10页 |
|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 | 第10页 |
| ·抗生素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10-14页 |
|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11页 |
| ·提取(初步分离) | 第11-13页 |
| ·精制(高度纯化) | 第13-14页 |
| ·放线菌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放线菌的经典分类 | 第14页 |
| ·放线菌的现代分类 | 第14-15页 |
| ·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M10 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16-24页 |
| ·材料 | 第16-17页 |
|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17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17页 |
| ·方法 | 第17-20页 |
| ·M10 菌株的16S rDNA 鉴定 | 第17-18页 |
| ·M10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18页 |
| ·M10 菌株的培养特征的观察和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18-19页 |
| ·M10 菌株的细胞壁氨基酸分析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 ·M10 菌株16S rDNA 鉴定结果 | 第20-21页 |
| ·M10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 ·M10 菌株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21-22页 |
| ·M10 菌株的细胞壁氨基酸分析 | 第22-23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M10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4-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抑制菌丝生长作用 | 第26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抑制孢子萌发结果 | 第26-27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M10 菌株发酵液稳定性的研究 | 第30-3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 ·供试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1-33页 |
| ·M10 菌株传代稳定性 | 第31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对热的稳定性 | 第31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对光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 ·M10 菌株发酵液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M10 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成分的初步分离 | 第34-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发酵液预处理后的抑菌活性 | 第35-36页 |
| ·萃取试验 | 第36页 |
|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Doskochilova 溶剂系统鉴定 | 第3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试验 | 第36-37页 |
| ·阳离子交换 | 第37-3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