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 第6-13页 |
(一)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内涵 | 第6-8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类型 | 第8-9页 |
(三)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特点 | 第9-13页 |
二、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 从胡塞尔现象学到马克思交往理论 | 第13-14页 |
(二) 符号互动论 | 第14-15页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四) 交往教学论 | 第16-17页 |
(五) 行为主义理论 | 第17-19页 |
三、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不当表现 | 第19-22页 |
(一) 公式化的师生互动行为 | 第19-20页 |
(二) 主客化的师生互动行为 | 第20页 |
(三) 垄断化的师生互动行为 | 第20-22页 |
四、影响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一) 教育系统外部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二) 教育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五、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的实施策略 | 第29-36页 |
(一) 相互尊重策略 | 第30页 |
(二) 体态语策略 | 第30-32页 |
(三) 启发探究策略 | 第32页 |
(四) 激励参与策略 | 第32-33页 |
(五) 积极评价策略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页 |